对“赶会”最清楚的记忆,大抵是在我初高中时候。那时候手里也有了些零钱,有闲又有伴,最是凑热闹的好时候。
赶会的确切时间我是不晓得的,只听了一耳朵的“十五有会”,再问一句摆在了哪儿,就拉着朋友直奔热闹而去了。
赶会的地方摆了长长的半条街,四下里的摊子背靠背的挤了个满满当当,人一钻进去,一下子就摸不着方向了,只是随着人流涌动。
我一直以为赶会的地方会有许多卖小吃的摊子,抱着尝鲜儿的念头去了一瞧,不由大感失望。卖小吃的只有那么两三个摊子,基本都是凉皮凉面这类,摆在集会的外头。往里头寻摸是找不着多少零食的,唯有几个卖麦芽糖、棉花糖的小摊子,勾的小孩儿直流口水。这些个东西我自然是不想吃的,只能看看别的新奇玩意儿。
集会上卖日常家用的东西多一些。卖布的桌前摞了厚厚一沓,错落有致,层次交叠的各色布料摆在那儿任由来往的人看一看,摸一摸。当然,摆在外头的布颜色都不是时新的,多是些暗红,红棕之类的,买了来大都是做个床单。要是看上了哪一块儿,只消告诉老板要多少米的,老板便剪个口子,一扯一拉一卷,就递给了顾客。撕扯布料的声音融在了集市的大杂烩里,倒是半点儿不显了。
卖盆儿卖小家电的人也是摆了一地,放个小喇叭循环播放,等着有人来问价。有些稀奇的是卖“高级货”的。这些个“高级货”,单我见过的有卖按摩椅的,有卖改善体型仪的,有卖孩子们要的点读机的,更有卖各种保健品的。卖这些东西的必然得有一副好口舌,戴着个话筒一刻不停地宣传自己的东西有多新奇,里头用到的技术有多先进,仿佛买了这些东西,就和前沿科学建立了联系。他们的铺子往往不大,但声音能传遍半个集市。重复的话说的不停口,我都佩服他们的毅力。但这种摊子前头,驻足的人多,出钱的人少。
集市上还有那种搭了个大帐篷,四处捂的严严实实的,只在帐篷外头贴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什么外星人了,花瓶女孩儿了,侏儒了,主打一个都市怪谈,吸引人去看这些奇怪的东西。不过票价是不便宜的,一个人要二十左右,样品也是没有的。这二十块说不准就是白白扔了进去,连个响儿都听不着的。我是从没进去看过的,舍不得我那几个钱,便站在门口等着有进去的人出来谈一谈,干听几句也就罢了。岂料到,我是一次也没见着进去又出来的人,这帐篷里的世界到底还是个谜。
集市上也有卖花儿卖盆栽的。绿的红的摆在外头,香气一点儿也闻不着,只能瞧见叶片又厚又鲜嫩,是很有生机的模样。样子更好一些的有些名头的花都摆在棚子里头,得时时看着,不然好好一盆儿花不消半天就会成个秃头了。这样的摊子是最容易碰见亲戚老师的,我往往是远远看一眼就溜走。
赶会的热闹我已许多年不见,只留个记忆里的隐约模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