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0多年前的中国

50多年前的中国

作者: 清心碧水宁 | 来源:发表于2023-07-03 05:24 被阅读0次

    50多年前的中国,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一方面要应对国际上美苏争霸、周边环境局势紧张引发的战争威胁,另一方面国内百废待兴,中央的战略决策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我小时候,常听见父辈们说自己小时候吃不饱饭,到处粮食不足,常常是红薯、野菜充饥。那时的红薯,不像现在这般软糯香甜,美味可口。那时餐餐吃,顿顿吃,吃得人一见红薯就心里发慌。肉、米、蛋、糖、油、布等各种生活物资都是实行计划经济,需要凭票购买。即使有票,也不一定有卖。

    大人孩子身上穿的衣服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的一件衣服,大人穿旧了,改为孩子穿;大孩子穿完,让小孩子接着穿。人们平时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有补丁,膝盖和臀部的位置最容易磨破,补丁大多在这两处,还有的在裤脚处。

    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能够吃饱穿暖就是很好的生活了,如果谁家里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那这个家无疑就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了。

    六七十年代住的房子,是土砖房、茅草房,条件稍好的是砖瓦房。土砖房、茅草房一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淅淅沥沥的小雨,需要用脚盆、洗脸盆、桶子等各种工具接雨。即使接着,也会溅得家里到处湿漉漉的。

    那时交通极不便利,出门只能靠自行车和双脚。我听我妈讲起,她年轻时为了帮家里挣点钱,卖出一些田螺肉,常背着背篓,和舅爹他们上县城。总是天蒙蒙亮就要出发,走到天黑了,才踏着月光进家门。40公里的路程,全凭着一双脚来去。

    那时水运比较发达,坐船成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我的家乡小镇处于沩江、靳江两江交汇之处,故名“双江口”镇。江上,舟船日夜来往不息。双江口镇是船舶停靠的码头,各地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即使是夜晚,镇上也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故双江口镇以前素有“小上海”之称。

    六七十年代,电灯、电视和电话还没有进入千家万户,人们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偌大的镇子,如果听说哪个村晚上会放露天电影,十里八里的村民都会兴冲冲地赶着去观看。人们白天修渠引水、开荒造田、平整土地、试种粮食、打土块等,到晚上累趴了,往往倒头就睡。

    那时的人们,尽管生活比较艰难,但心里似乎攒着一股热乎劲儿,那就是坚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日子定然会越过越好。

    梦想与努力,奋斗和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是时代最强音,也是人间烟火里最动人的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多年前的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mf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