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接上课外班的女儿。
到了学校门口,女儿还没有下课,几个家长站在门外。
我站的有点累了,就想找个地方坐下。
看到马路边儿干净的条石,如果坐在那里应该很舒服。
可是,我内心里有一个声音说:“这么随便坐在马路边上,会不会被其他的家长笑话?”
我心里这么想,就没有坐。
不一会儿,另一名家长大概也累了,就直接坐在了马路边上。
我内心的声音说:“你看别人都坐了,你也坐吧。”
那好吧,坐就坐吧,于是我也坐下了。
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没坐或者是坐下,我知道,都是我的自我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的结果。
除此之外,为什么其他的家长都没坐的时候,我也没坐呢?
我想,这应该就是从众心理吧。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 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不就是人类里面“咕咚来了”的故事吗?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 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 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会有。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智慧,能分清楚什么时候该从众,什么时候该保持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