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旅(liu)游(lang)近一个月,很久没这么静下心来写头条了。陪伴孩子的这段时间,或许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更多。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媳妇赶紧补一下连接。怎么补呢?一起去看场电影吧,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因为之前看过一些文章,分析了这部电影对于家庭教育的反应,成为我亲子教育夫妻档的首选。当然,我也想看看饺子大神是怎样把一部经典的故事,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对于《哪吒闹海》的记忆犹新,小哪吒的责任和担当,一个妥妥的小英雄的形象映入眼帘。然而总是感觉他高高在上,生来注定就是英雄。然而,魔童里的这个,小哪吒却更加贴近现实孩子的样子。
试问,哪个孩子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责任?哪个孩子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的呢?片中,用命运来形容这份被强加的东西,然而作为亲子导师的媳妇,一眼点破其中的真相:身份的认可!
哪吒的三次身份的转变,造就了这部影片的主线。魔童、“灵童”、救世主。
魔童
憨憨的太乙真人(着实扎眼睛的一个角色设置),关键时刻的贪酒,把本应是灵童的哪吒,妥妥的弄成了魔童,立刻陈唐关陷入了恐慌之中。被乾坤圈压制魔性的哪吒,一开始其实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却在公众的歧视和恶言相向中,对自己是魔童的身份深信不疑,凭着自己的神力把整个陈唐关搞的鸡飞狗跳。
寻求关注和归属感的哪吒,就像普通孩子一样,开始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当然不是普通人的他,破坏力比其他孩子厉害的多。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我是魔童,我就要做魔童要做的事情,这样你们才能看到我!
众口的身份植入,造就了一个魔童,但公众却不知道这一切是他们自己造成的。现实中,有多少孩子被无形中植入了这样的身份:你就是笨!你就是调皮的孩子!你就是一个坏孩子!一个个的“魔童”,在现实中,同样存在着~~
“灵童”
父母和师父的善意的谎言,给哪吒第二次身份的植入:你就是灵童!你可以为大家铲除妖魔!我喜欢这个影片里哪吒的父母,李靖不是那个教条死板的将领,殷夫人也不是那个只知道哭哭泣泣的悲情母亲,而是一对懂孩子爱孩子的十佳父母。
他们这次的身份植入,燃起了哪吒内心正义的火花。他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可以用在正确的地方。
魔与仙,只在一念之间。
孩子的体内存在着无穷的力量,转念的一瞬间,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许多事情。然而,普通父母面对不当行为的观念,却是阻止、阻止,堵不住的大水,终会酿成洪水!
救世主
当哪吒知道了自己即将在三岁这天死去,而父亲为了救他宁愿牺牲自己的时候,他正义的火焰彻底迸发,关键时刻阻止熬丙的灭世之举。父亲无条件的爱,会成为孩子正念的力量,因为他可以注入孩子内心强韧的力量: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儿!
再一次的身份植入,来自父亲的大爱。在这样的大爱的影响下,哪吒选择了拯救整个陈唐关,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段,我流泪了。想起自己的儿子,许多我看不惯的地方,或是其他人对他的偏见,每次都会触动我那脆弱的内心。这样无条件的爱,我缺乏的很多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