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生命是有限的,终有一死,一本书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死也跟所有人造的东西一样是不完美的。
本文所讲的主要是分析阅读。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分析阅读的第一步:对书籍进行分类
分析阅读的第一步,知道自己阅读的是哪一类的书,并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阅读之前就知道。不同类型的书,写作目的,写作方式,阅读目的都有所不同。比如要知道书籍中的内容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小说和戏剧很可能就是虚构的,论说性的书籍则是对真实情况的写作。
对书籍进行分类,第一步可以先看标题,标题是作者对整本书内容主旨的高度总结。比如达尔文写过的一本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书。作者对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25岁左右的青年进行询问,这本书是《人种起源》还是《物种起源》,结果一般以上的人选择的是《人种起源》。他们可能没有直接的看过这本书,只是从其他的地方了解到这是一本关于进化的书,所以在脑海中将其归类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但是达尔文写的这本书和人类的进化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主要讲的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的进化。
如果读者无法清楚的知道他阅读的是哪一类书,那么关于这本书随之而来的其他的问题,他也是很难能够回答上的。
而分析阅读的这个原则特别适合论说性的作品。如何有效的对论说性的作品进行分类呢?实用性和理论性就登场了。实用性和理论性作品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实用性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者长效的功效“。简单来说,实用性就是有一个目的,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能够帮助我达到这个目的。当你在一本书里面经常看到”应该“,”好“,”坏“,”结果“和”意义“等字眼时,那么基本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定位去思考这本书籍的归类了。
在关于理论性书籍的分类上,事情要复杂一点。因为同一部作品它可能某一部分是关于实用的,某一部分是关于理论的。所以要积攒实用书籍和理论书籍的相关经验,运用线索去区分书籍。大致来说,理论性的书籍可以分为:历史,科学和哲学。历史就是纪实,处理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科学则是寻求定量和通则,关心任何时刻,任何地点的事。而哲学和科学有一点相似,是追求真理的学科,如何进行分类呢。本书提到一个永远有效的区分方式: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出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经验,那就是科学,如何没有那就是哲学。因为科学家的实验和真理往往是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研,也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不太会接触的。而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事实或者观察,往往以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为对象的。
第二步:了解架构,透视一本书
透视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则是掌握这本书的架构,任何一本好书都是有整体性和组织架构的。没有的,则不能称为一本好书。第二个原则是能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知道这本书是“干什么”的,是围绕什么主题进行论述的。第三个原则是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的。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很有秩序的排列组合起来,每个部分都很重要,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第四个规则是发现作者的意图。
关于第二个原则,用简单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比如将这个原则运用在《西游记》这本书上,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这就是整本书的核心骨干,同样的基本情节,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还是坏故事全看他如何展开,如何在基本情节上进行点缀。同时,好的作者也会在书提供各种线索去告诉读者本书的重点是什么,比如书名,序,第一段等。但是即使这样,在需要用一两句话讲出一本书的大意时,有些人可能还是会感觉困难,要么是忽略了这项工作,要么是不太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但是这一条原则是读者在进行有效阅读时需要自己去总结提炼的。
关于第三个原则,为一本书拟出大纲。第二个原则强调书籍的整体性,第三个原则则强调书籍的复杂性。这个原则的实施是有公式可套用的,一套将书籍有结构的不断细分的方法。首先,了解作者将全书分成了几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其次了解每个部分分成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又讲的是什么;在每个部分的重点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大概的写出书籍的大纲,就是对三个原则的应用。而这个大纲的详细程度根据你对书籍想要阅读的深浅决定。
关于规则四,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对一个问题或者一连串问题的回答。身为读者,为了更好的对书籍进行理解,有责任去找出这些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比较复杂还要能够分清楚哪些是主要的问题,哪些是次要的问题。
第三步:找出与作者共通的词义
阅读的过程也是和作者达成共识的过程。作者和读者需要在单字的词义上,超越可能存在的模糊理解地带到达清晰共识,完成沟通。找出那些重要的单字,透过它们和作者达成共识。单字的词义上面,一般来说是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使用的词义,这也是比较容易和作者达成共识的。还有一种是专业类词汇。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词汇,这个时候需要知道这是什么种类的书,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哪些部分是比较重要的,了解这些内容能够对书籍中的专业词汇和日常用语有一个区分。通过区分之后专门对专业词语的意义进行理解。最后一点就是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或者理解的字句来推敲所不理解的字的含义。
第四步:判断作者的主旨
一本书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声明,是在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判断或者看法。这个声明,可能是作者书籍的开始就告诉我们的东西,TA认为什么什么是怎么样的。或者TA要指导我们做某件事情。作为读者,我们需要记住TA的声明,确保TA在之后的内容中完成了自己的承诺。要注意的是,如果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的情感而已。我们需要知道作者的主张,同时要清楚,为什么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观点。
通过关键的句子,找到主旨,找到作者的论述,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些找到的关键信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作者讲述的内容。重新架构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最后去确定,哪些问题是作者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作者没有解决的,在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哪些问题又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
第五步: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作者要说的早已在书中说完,最后还能说话的就是读者。而主动的阅读不只停步在了解了一本书,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是完成了阅读这件事情。
如果一本书是超出自己目前的理解能力,那么在读完理解整本书之后再做出评论,才是合适的。如果这本书启发了读者,让读者的理解能力提高,达到了和作者一样的水平,那么读者就是受教了,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只有能够运用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读者,才有可能受教。因为单单是理解某本书,不能说是受教,只有能够评论这本书,才说明读者和作者的理解达到了同样的水平。其次,当读者在主动的分析阅读一本书时,TA对书籍的分析是会涉及到本书使用的修辞方式。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去做出评论。
对一本书进行评断是需要建立在之前所有的阅读阶段之上的。“同意”或者“不同意”都是应该建立在“理解”之上。只有保证自己充分理解了书籍的内容,才能对其做出相关的评断。
最后当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或者争论。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判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以上就是分析阅读的几个主要步骤,最后分享一句书中的话,“我们也一直试着说服你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阅读一本书,以达到你可能想要追求的理解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