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奇怪了,自从发自真心要早起,每天早上5点准时醒来。人的生物钟太神奇了。这不需要什么意志力的逼迫,这种感觉还是蛮好的。
早上起来,先冥想一下,十五分钟,脑子很清澈,竟然没有昏昏欲睡的感觉,我不得不相信,经过前人亲身总结出来的体验是多么可贵。
有时候,写在书上的东西,没有体验的永远不会懂,有了体验的瞬间感觉这个道理与自己很适配,得到一种感同身受的正反馈。然而,也仅仅停留在感同身受或言之有理的层面上而已,真正透彻的正反馈还有一步,那就是知行合一。
没有这一步,也仅仅是认可这个道理而已,认知上有了长进,但对自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后的改变,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大道至简,在繁杂的现象的背后真正的道就是那么简单,“少就是多”也是这个意思,我改变了每天给自己拉的一长条计划,因为这些计划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指向过于模糊,所以在执行起来总是为了完成而完成,过程成了累赘。
在最初的化简中,我采取的是放弃一部分内容,但这些内容又着实喜爱,于是焦虑又生。
现在的化简中,我因为有了早起,运动、读书、学习新知和写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将做什么,我为什么而做,这样做满足的需求是第几层?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等。这种感觉很微妙,甚至妙不可言。
导致我每天其实还是按照列表在做,但完全不是原来的逼迫自己,无比焦虑的状态,而是心中有数,什么时候做明确的细节,今天的目标一定能完成。
完成后输出是什么,改变是什么。这点很重要。
三天的改变是早起很自然,丝毫不违和,一天神清气爽,工作动力十足。
冥想是一个去除精神杂念的过程,感到内心很富足和丰盈,干净简单。运动,时间不长半个小时,已经能达到心率110以上,出汗的程度,可以了。读书也做出了改变,当读到有感觉的地方,我会用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能够联想到的事情。
开始了用笔记录每天的事情,从以前的列表式,做出了轻重缓急的排序,分解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在尽量按照排序的时间做安排的时候,心里有了这些事自然都能做完的确定感。
引起焦虑的往往是源于不确定性,缺乏掌控力才焦虑。如此一安排,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我给自己留了一段机动灵活的时间,主要是应对突来的工作。
反思,是从对比计划和完成情况得出的。比如今天反思昨天,我得出的结论是:话还要少说。在舒适圈边缘到拉伸区的位置止步不前,从而提出了怎么破解的一小步。对孩子缺乏耐心,陪伴的质量不高,先从共读一本书和一首古诗开始。对工作过于认真,情绪控制力还需要提高,因为表面看不出来,内心的火星是冒出来了,烧了自己。
通过这种调整,把曾仕强老师提到的11:00要睡觉,中午11:00到·13:00要休息半小时也兼顾到了。
所以,现在的改变就是打破原地踏步的状态,从各种通过输入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收获转化成切实的行动。简单行之,不急不躁,一点点向目标迈进吧。
以前常跟自己说要跳出舒适圈,现在才知道,舒适圈是靠一点点拉伸出来的,因为破解舒适圈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的跳出舒适圈又死活还赖在里面,内心又无比纠结、焦虑和急躁的,就是因为能力不足。
我一位博士同学,骨科医生,选择自主择业后科研机构也邀请他,有名的医院也来找他。当很多人还在为选择安置还是自主择业纠结时,他毫不犹豫地跳出来,这样的人才是有能力跳出舒适圈的人。
所以,要跳出舒适圈,就要积蓄和沉淀能力,有了这个,什么也不用担心,无论是跳出体制还是跳出996。
顺其自然地改变吧,一个人要真正改变,只有三个字:我愿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