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告别前半生——一次触及灵魂的旅程

告别前半生——一次触及灵魂的旅程

作者: 钙帮主分身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5:18 被阅读60次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纷纷感慨,区分自己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已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年份或者年纪,而是某个事件或体验,从那以后,就像火车切换了轨道你的人生便开始走向另一场旅途。

    前言

    今年3月下旬,和太阳下最好的闺蜜相约,共度3天灵性找寻之旅。

    3天,让我真实意识到:神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那是一个高于自己的存在,是一个高阶版本的自己。

    3天,在600多人组成的场域作用下,身心都由僵硬封闭变得柔软放松,很容易被小细节感动,眼泪正在冲垮内心的围墙。

    3天,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除了课堂上体验环节是彼此的搭档,课后闺蜜和我余兴未了,还进行了多次促膝长谈,在酒店房间的阳台对酒言欢。我们对彼此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像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障碍,和生命的其他可能。

    就像《与神对话》里说的:一切都不是巧合。结束了3天的课程,我的前半生就告一段落了。

    一旦涉及灵性,都变得很诗意,变得灵动,理性的文字已经不能准确表达,只能通过隐喻、象征来形容。如果我有辞不达意的地方,那一定是我的问题。


    缘起

    今年年初,我写了一篇日记《写在农历戊戌年之前》,2018是我的本命年,其实从2017年开始,我就有很多的挣扎和感触:工作的不如意、情绪的压抑、育儿的艰辛、与原生家庭的不和谐,集中爆发。

    李欣频在她的创意课里讲:90%的人,都是在28-35岁之间,人生出现困局,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她本人也是在35岁遭遇人生低谷,于是前往印度寻求救赎。

    我赶在自己35岁之前生好了二胎,好像我自成为社会人以来,就是为了生娃这一个阶段性成果,之前的工作都是在做铺垫:找工作、找对象、买房、结婚。

    二胎生好,算是给自己给家人一个交代,那剩下的生命要如何利用?继续为了养娃耗光我自己?我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伸展自己,我一定会有比孩子更好的作品。于是从去年开始,我通过密集阅读、学习寻求心法。学归学,脑子已经松动了,但是步子还没迈出去。

    直到某一天,我从公众号上得知,3月末佛山会有一场心理学大会,许多国际级的资深心灵导师都将莅临现场。时间、地点都很合适,彼时,我在“得到”上正酣畅淋漓享受着心理学带给我的冲击和乐趣,于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踏上了这趟心灵探索之旅。

    遇见高能人群

    从来没有上过身心灵的线下课程,只是从武志红专栏中知道了斯蒂芬·吉利根、奥南朵等赫赫有名的灵性、催眠界大咖。原定的报名人数限定在600人,结果实际参加人数超过了700人,诺大的酒店会议厅人满为患,登记入住的人群排成长龙。

    短暂的午饭和安顿了自己后,带着好奇观察我的“同学们”,几百号的陌生人,男男女女,看起来和我日常接触的圈子并无大的区别,警惕、带着点怀疑、有点不安,也许是经历了旅途劳顿,显得很缺乏耐心。

    代课老师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在各自领域研究的时间超过30年。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斯蒂芬·吉利根的《英雄之旅——自我创造的旅程》,乔·哈蒂《从生命的律动中找回自己》(五律禅舞),郑立峰的《全息生命排列》。

    60多岁的乔·哈蒂阿姨一登台便气场全开,宝蓝色的长袍长裙可以随时仙翻地球。在她的引导下,我们体验了“流动-断奏-混乱-振奋-安静”五个章节的身体律动。

    我们被鼓励自如地随着音乐旋转、伸展、扭动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从轻柔到狂野再回归轻柔,从静态到动态再回归静态。

    一开始,站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士明显无法放开自己,眼神羞涩、动作拘谨,看起来很不自在。老师要求不断变换位置,前行、后退、左转、右转,想象自己如流水一般穿梭在人群中,带着身体各个部分的舞动,密集的人流从身边滑过,当你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你的身段必须要很放松、很柔软,才能穿梭自如,不碰到其他人。

    导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翻译妹子得体精准的解释,能量超强的音乐加持,经过几轮释放,所有人都像是被激活了,原始的生命力开始蓬勃开来。那位羞涩的男士也可以大幅度伸展自己,表情松动了,他还挑选了一位热情的女士作为自己安静部分的搭档。

    在最后的安静部分,我们需要和搭档面对面盘腿坐下,真诚地、轮流说出“我希望被你看到的部分是……”;“我不希望被你看到的是……”,通过看到自己a和-a的部分,整合自己,允许自己既可以a,也可以-a。此时的我们,每个人都表情柔和,像沐浴着圣光。

    结束时,我和闺蜜“奥修拥抱”,她正好说出我想要说的那句——真开心是你在这里陪伴我——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温暖、喜悦,眼泪控制不住地淌下来,她也一样。身体放松下来,爱才能流动,真正的亲密才得以产生。

    房间里的怪兽

    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是世界知名催眠治疗师艾瑞克森的弟子,一位低调可爱的大师。他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一样丰富俏皮。

    想象一下有两个房间,其中一间里有1头怪兽,另一个间也有1头。但是第一个房间只有那头怪兽,你一定会很害怕,很恐惧,想要逃跑或者对抗或者呆住不动(人类面对恐惧的三种应对方式),但第二个房间除了那个吓人的怪兽,还有其他12个或者18个怪兽,有各种表情,开心的、搞笑的、忧郁的……那你还会害怕吗?

    问题之所以称为问题,是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自我的其他部分就消失了,只剩下房间里的那头可怕怪兽,看不到其他存在(超级畅销书《原则》里有一句大实话: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而当你可以把种种不同的部分,都加入其中,这时整合的自我就可以比任何挑战和问题都来得更强大。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通过一开始制造问题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当你害怕挑战,关键在于,你和它的关系是负面的,它是那头怪兽。解决问题的要点,是转化看待它的角度——问题就是资源,跟问题说:hello ,welcome! 看看能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和灵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你想要创造的世界是怎样的?用3-5个词来描述。用彩色的画面来定格它,这幅画面让你的身体产生了怎样的悸动?

    在斯蒂芬·吉利根的课上,有一个简单有效的练习帮助我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自己。

    首先,中正地站着,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一幅让你觉得很快乐的画面,沉浸其中。你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你能看到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越细致越好。

    然后在这种场景下,伸出双臂,说出下面这句话:

    我在生命中想要创造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处用3-5个词来表达)

    当时我想象的画面是,在春末夏初的夜色中,与一位衣着精致的迷人绅士在喷泉广场上随歌起舞,广场四周充斥着梦幻的彩灯,天空中是绚烂繁星——灵感来源是影片LaLa Land里男女主角在博物馆相约起舞的场景。我一直很喜欢这个画面。

    我伸出双臂,认真地说:

    我在生命中想要创造的是:自由、身心自在、富足无忧。

    当产生这样的想法时,我看到的是,在公园的草坪上,周围的树木花草闪着光,美得耀眼,有很多人,男女老少,都在那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善意的微笑,我在人群中漫步(做出很悠闲地漫步的动作),无比放松和惬意。

    当时闺蜜站在我对面看着我说出这些话,有些惊讶地说:原来你脑子里是这样想的啊!世界和平。

    哈,是啊,我竟然看到的是一个天下大同,万家灯火的景象。

    课堂上,导师们经常说:no no no,不要记笔记,用心、用身体的全部感官去倾听,去感觉,你会发现这种游戏比微信有趣多了!

    这让我想到曾经听过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来自灵魂的)深度连接,概念毫无用武之地。

    不避讳谈性

    班奇·兰登是倡导感官复苏、激发身体自愈能量的费登奎斯大师,这位80岁的老顽童在描述性爱时,不故作开放或者刻意避讳,在他看来,这是真实的人性,是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它们很美,谈论它,并不会让我们有羞耻感。激情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激情,只是交配而已。

    在课堂上,很多体验环节会让学员们之间互相触碰、拥抱,包括陌生异性之间,在传统观念上大多难以接受,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大家不会过度联想,男人和女人,都是同胞,我们是一体的,彼此连接,给予支持和力量。

    听说,有结婚20多年的夫妇参加班奇·兰登在巴厘岛开办的工作坊,几天的时间,就体验到了野性的animal sex,令人惊叹!我们的感官多么被压抑,我们有多大的潜能没有被发掘!

    灵魂伴侣的灵魂对话

    这几天,我和闺蜜的关系更深入了,我们会交流原生家庭,探索童年伤害带给我们的影响,分享和伴侣的关系,深度去体察内在的感受,像彼此的镜子、神父、咨询师。

    我们饭后在花园里漫步,坐在房间的阳台上喝酒,依偎着沙发聊天,总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

    她说:原来你在学校的时候,多么热爱生活,总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细微的创意和美感。我很心疼你这些年,在物质上虽然看起来获得了很多,但是整个人还是紧绷的,拘束的、压抑的。我以为你办公室的桌上至少会有花。

    我说:我被生活强奸了,然后就从了。

    她说:鲜花和香水总是能够治愈我,让我觉得很幸福,你也可以试试,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亮色。

    我说:好,我试试。

    她说:你需要一个人的空间,跟我出去旅游吧,3天5天都可以。

    我说:我实在放不下孩子。

    她说:你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赚钱是为了防止未来的某一天没钱花。

    我说:我的确是有囤积癖,账上现金超过1万就得想方设法去投资让它给我赚更多钱回来。也许这就是内在的匮乏感吧。让我追求享乐,我好像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有不断增加的花不完的钱的阶段。

    我在反思:我活得一直很匮乏,总是会比较、取舍,考虑性价比,如果有两个都很喜欢,就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对儿子也是如此,省钱给我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过拥有。我所拥有的其实远大于闺蜜,却不开心。而她呢,随性地活着,看到什么喜欢的,就一定要买,否则睡不着觉,买花、买香水、买花裙子、买一切让自己开心的东西,身边总有帮她制造赚钱机会的“贵人”,一直不缺钱花,而且状态比我好多了,很有活力很放松。

    在郑立峰的系统排列课上有一个四人组的练习,每个人需要角色扮演,通过和母亲的关系来了解自己和金钱的关系,闺蜜总是会被选作当“金钱”,应该不是因为她那天穿着驼色的大衣,因为她的能量很好,钱就是一种能量(一个很懂排列的男同学说)。

    我们彼此羡慕着,让对方亮色的一面关照自己,让自己圆满。

    导师、组织者与财富

    吃饭的时候,我和同桌的其他学员聊天,很好奇为什么工作坊的价格都这么贵(一般的10天课都要2-3万),大家给出的回答是:

    市面上的课程都是这样的;

    好东西都贵啊,你买个好牌子的包也要这么多钱啦;

    投资自己,利用人们对这个身心灵课程的渴求吧;

    市场决定的啊,上的人多需求旺价格自然上来了;

    免费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没价值啊,价格报得越高你越觉得好;

    我反问:成本呢?价格基于什么呢?运营成本也不会太多吧?

    旁边有人回答说:那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回来以后,我仍然陷入这个问题中找不到好的答案。直到看到一则刷屏的新闻,说广东湛江的企业家本来好心想要回报乡亲,结果被丑陋的人性伤透心了。一个评论此事的自媒体作者说,经常有人劝他,你不应该接广告(你竟然是这样的XXX,你一个这么有影响力的公知,就应该为民免费服务,竟然卖广告),应该去做一个完全考虑你的影响力,做一个完全公益的号。

    我突然万分羞愧:当时在会场,我也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去做成公益的,让每个人都受益啊!我没有说出口的是:你们利用人们向好、向善的心态去“钻空子”,做“慈善”竟然还大肆敛财,真是奸商太邪恶了!

    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他人无私奉献做圣人——不吃不喝不挣钱,自己都没有多少钱吧。这就是道德绑架啊,我和金钱的关系,是不是也这么扭曲,这也是我的穷人心态,以及认为金钱=恶俗,免费=德行的一种投射。

    真正内心富足的人,懂得为高价值的东西支付高价格。

    换做是自己,因为有钱赚,才会精进自己的知识技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正向循环。自己也会收到鼓舞:我提供的东西足够好,就能获得相应的财富。反之,要是被断了财路,拼价格,秀下限,把市场搞得一地鸡毛,最终受害的也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把事情做到极致。

    身心灵课程也是这样,只有让传播正能量,传授真知,真心助人的人享受到好处,收到正反馈,成为人生赢家,才会有更多人去追随、去模仿,从而让自己受益。

    后续的影响

    1. 对小确幸的敏感

    回到深圳后,虽然身体很疲惫,看见停车场远处的餐厅灯箱广告:鸡来哒,依然莫名被戳中笑点,一个人在路边笑了半天(深圳有家人气很旺的餐厅叫“蛙来哒”)。

    肚子饿,拉着行李在元气寿司吃饭, 服务员送来了乌冬面,说了声:小心烫。突然觉得暖意融融,这句普通的话,在平时肯定不会特别在意的话,在此刻变得弥足珍贵,无比感恩。

    2. 打开了创(yu)意(wang)的潘多拉盒子

    回来后,立刻给办公室里订了每周一送的鲜花,桌面摆了柑橘香味的香薰精油,柜子里多了美丽的鞋子和一堆包装漂亮的护肤品,开始对美食有要求了,开始往精致的方向打扮自己,开始认真化妆。

    好像每一个沉睡着的细胞都在慢慢苏醒,少女时期的那些情致也展露出来,生活慢慢有了瑰丽的色彩:开始学习烹饪、种植花草、装修房子、重新开始写作、画画、筹备与闺蜜的二人旅行……生命如此精彩,怎能虚度光阴?

    最棒的是,在不断满足自己、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我感受到了自己是值得被宠爱的,感谢自己努力工作创造的财富,感谢父母给予我健康的身体让我一直没有大的疾病,感谢自己的聪慧,让自己不必经历重大的人生坎坷就能获得同样的感悟(很多人都是在经历重疾、亲友离世等等灾难性事件才得以觉悟)。

    3. 接受自己可以不完美

    因为自己童年的缺憾,我一直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随时陪伴,宽容,开明,友善,全能,于是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家庭,我知道这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但结果就是,这种苛刻的要求让我变得烦躁易怒,因为不能攻击孩子所以转而攻击自己,实在忍不住才会爆发出来,过后都会更加自责:我怎么又变成了让自己讨厌的那个样子?

    因为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二宝都快1岁半了还没有断奶,每晚折腾得我们娘俩都总无法得到长时间的安睡。

    其实我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有各种需求的人,奢望自己成为“完美妈妈”,一味的牺牲、付出,最终会让我积攒压抑很多的愤怒。对孩子来说,真实的反馈才会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实,好过完美。

    结果是,二宝的断奶过程相当顺利,出乎我的意料。

    4. 信任身体的感受

    过去几年,我整个人的状态僵硬、封闭、冰冷,连能见到闺蜜都没有太多期待。这次的心灵探索之旅,让我在高能的场域中,唤醒了内在的神性,被看见、被接纳,被包容,并尝试连接上了那个更高版本的自己,获得充沛的资源和能量,再回到现实中。

    解构了过去的自己,尽管只是很短暂的几分钟,都能感觉自己放松柔软了很多,脸上不自觉会泛起微笑,看到任何人都觉得那么可爱,没什么让我烦恼的事情——完全不想工作、邮件、账单、孩子们。

    我仿佛有无尽的能量,想要做什么,就一定可以做得成。

    这种感受只要体验过一次,就像是站在101层高楼鸟瞰过,你永远无法假装没有看过。我学到的最实用的技巧是:当头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闭上眼睛,让思维安静下来,问问身体的感受,聆听内心浮现出来的声音,那才是最明智的答案。

    5.觉知即疗愈

    眼泪是内在郁结的融化,让它们流出来吧。

    在这里的3天,我的泪腺就像是关不住的阀门。

    当我意识到我把对金钱的焦虑投射给老公的时候,活活把一个随性的、自在的快乐的人变成了会模仿我的口气指责、叹气、没有安全感的人,我就懊悔地流泪;

    当我意识到上帝让我闺蜜、老公、孩子、公婆等等这些人来到我的生命中,容纳我的缺点,照见我内心的空洞,疗愈我的创伤,我就感动地流泪;

    当我和内在的小孩连接,看到她童年的创伤,然后我抱紧她,一遍遍安慰她:别怕,妈妈在这里,我会陪着你,我就会崩溃大哭。

    仅仅是意识到这些,感恩就从心底涌现,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不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后记

    我们的课程主题叫“困局·生机”,课程的时间是从周六到周一,周末两天都是能量满满要溢出来,周一一早,领导的工作微信、幼儿园老师的微信、老公的微信纷至沓来,我自嘲,本来在乌托邦,一秒跌回困局。然而挑战仍然存在,我们却更勇敢,更有资源了。

    “自在睡觉”的创办人梁冬在某个晚上的演讲中有一句话击中了我:我们没有必须要去实现的生活理想,我只想要一个理想的生活。

    相信此行以后,对外界永远都保持一份敞开和接纳,因为到60岁的时候,还要每天早上弹跳着起来感叹:好棒,又是新的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告别前半生——一次触及灵魂的旅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c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