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当我们一行人到达金兰山景区停车场时,景区入口处的工作人员还没起床。
吉人自有天相,忘记带身份证的我,从栅栏的一侧顺利进入。【这应该不算逃票,景区规定本县居民凭身份证免费进入,早上匆忙间身份证忘拿了,原本打算如果进不去的话,我就自个在山下溜达一圈,听听鸟鸣,迎接日出,一样超级享受。】
所以我更加坚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因为是道教圣地,我的脚刚刚踏上长长的台阶,内心莫名地就充满着朝圣者的虔诚。
我们一行七个人,上有七十八岁的老人,下有五六岁的孩童。每个人都轻松而愉悦,边走边看边,一路浩浩荡荡的前行,尽情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金兰山,位于河南新县境内,与湖北木兰山并称姊妹山,是淮南鄂北著名的道教圣地。金兰山道观始建于宋,影响深远,观中太清宫、真武宫、灵官殿、财神殿、娘娘殿、玉皇阁、文昌洞分布罗列,朝拜者络绎不绝!更为奇绝的还是山上与道教故事相关的奇石,自然天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满了神秘感。
相传,是达摩祖师住过的地方。信徒往金兰山进香始于宋代,清乾隆年间最盛。此活动由民间发起,主事者称会首。每年农历二月初开始筹备,张贴布告,登记人数,收缴会费。朝山者行前在家斋戒、沐浴更衣。起行之日,先在市内游行。游行队伍以旗锣伞扇开道,提炉捧炉者后随,朝山者手执点燃的条香徐徐而行,由一人领呼“南无阿弥陀佛!”众应之曰“无量寿佛!” 队伍绕行一周到达西郊,另有数百名布衣草履、身背黄色香袋的斋公相随。
那天,因为我们去得很早,山上基本上没有多少游客。
吹着清凉的山风,呼吸着干净新鲜的空气。独享着这份寂静,和大自然亲密地毫无隔阂地融入,一瞬间,整颗心都安静了下来。
她们有几个都是旧地重游,而我却充满了新奇。趁他们歇息的空隙,我独自一人继续拾级而上。
首先去了娘娘殿。因为太早,大殿大门紧闭,但是丝毫不影响我的兴致,拿出手机拍了进山的第一张照片。
山上的天亮得早,六点多的太阳照在身上,已经有些炙热。娘娘殿的右侧,见到一位老道姑已经起来了,在树下洗漱。怕惊扰到她,我把手机放进背包,绕下台阶,向太清宫攀登。
娘娘殿与太清宫之间,坡度不是很大。绕过一片松林,林间巨石上篆刻着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句子,第一块石头上的刻着 “道可道非常道”,约莫两三米远的第二块石头上刻着 “名可名非常名”。
虽然对这两句话一知半解,但道观圣地浓郁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一瞬间就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在这里,读书,写字,修行,甚至冥想。
凡是你心里想要的,似乎这里都有。
一个人继续前行。太清宫的门也是紧闭的,旁边的香炉堆积很多香灰,可以想见平时香火的繁盛。右侧的山峰层峦叠障,雾气升腾,仿若人间仙境一般的美丽。
置身于这样的仙境,真的不愿意去想这熙熙攘攘的世界,人群来来往往,我们焦虑不堪的工作。
还有我们平时呆滞的目光,那些不知所措的时刻。
返回时,娘娘殿的老道姑已经洗漱完毕,在她独居的小屋里做早餐。我上前与她攀谈起来,她热情的请我吃她烙的糍面馍馍。早上起的早,又爬了这么久的山,我没有过多的推辞。老人保留了山里人纯朴的善良和热情。从攀谈中得知,老人住进山里已经有二十多年。
老人很健谈,完全看不岀来有八十五岁高龄。老人说她七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并且其中四个孙子也已成家生子,称老伴在世时,只有两个儿子成了家。老伴去世之后,剩下五个儿子的婚事都是老人自己一手操办,最小的两个儿子是在她出家之后娶的媳妇,也是老人操办的。
老人身体很硬朗,耳聪目明。头发基本上全白,精瘦的身形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山上没有煤气,自来水,老人平时都是自己在山上拾柴做饭,开荒种菜,去水井提水。真的很难想象,这样清冷孤寂的日子,是熬出来的还是过下去的。
老人水一样的平淡,无欲无求,不悲不喜。这样的修为,怕我是几世也修不来的吧。
告别前,很想和她拍张照片作留念。又深怕惊扰到她是一种罪过。
我想,如果老人在家也是四世同堂,尽享天伦。
老人选择了道观,在这里修炼,老人讲,道观要保持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以安静自然为本,以修长生喜乐。
老人为什么在道观修行不得而知,在这遗世而独立的圣地,至少内心有一腔孤勇在绽放,甚至有大隐隐于市的孤傲。
下山时,我的内心变得坚定而从容,此行最大的受益不止是眼睛,还有灵魂。是的,我们像朝圣者一样前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格里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21846/a6ec4417c275112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