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章
天 地 之 气·大岳之 尊
———刘阳先生艺术拓展寻踪
王廷琦(山东省文化厅)
结识刘阳先生,是他将自己的沂蒙作品,无偿捐赠给山东威海、青岛、济南的图书馆、博物馆。深为先生的大家气度所感动。
沂蒙山是泰(山)沂(蒙山)山系的一部分,主体在临沂三区九县的临沭、郯城、费县、苍山、平邑、蒙阴、沂水、沂南、莒南。自1986年至今,刘阳先生创立沂蒙画派,虽然以沂蒙为介质为载体,但绝不是“主题性的”创作,也不是粗浅的对山水、人文、环境外在的形的摹写,而是通过不断挖掘、深化对人与环境精神层面的互动、互融的相互尊重,达成心灵的升华,视觉的拓展。为丰富当代齐鲁文化,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中国古老的《易学》中认为:山水、气也。也就是说,天地之间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循环乃至气场。自古在对“气”的理解与运用上,大都崇尚“大气”、“阳气”等,从阴阳五行角度讲:阳气乃正气。“气”之三维——广度、深度、高度。无独有偶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气韵生动”(六法之一)的说法,可见不论是自然还是艺术,“气”这种游离于具象观念之外,如同空气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影响甚至左右着物质生存与状态的差异性。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世界范围内的水与土的化学成分大致是相同的,也许只是含量的差异,而真正影响不同区域的物种与形态,纬度与“气”的作用更大一些,纬度直接影响温度、湿度乃至“气”的范围与浓度。在自然中“气”大多可指温度与湿度,而在人文环境中则涵盖很多——种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质与差异性模式状态等等。而山水画之所以是绘画中集大成者,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山、画水、画石、画树、画四季,更是涵盖表现自然环境中“气”的不同,与人文环境的特殊的“气”质。如果说北方自然环境是“阔”、“大”、“旷”阳刚的“气”质,南方是“灵秀”、“精巧”、“滋润”柔美的“气”质,那么北方人文与南方人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差异,正是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
其实,自1986年至今,刘阳先生在深入沂蒙的同时,随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拓展并完善着他的艺术思想与技巧体系。除山东沂蒙之外,早年在太行山、黄土高原,及近些年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内陆的安徽、江西的徽州,湖北四川的长江流域,湖南的湘西北,西南的云贵、西藏高原,都留下了先生的生活的足迹,同时也创作出了几个大系列经典作品:江南、徽州、湘西、云南、西藏... ...,沂蒙只是刘阳先生庞大艺术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早已形成的“浪漫的敏感、现实的哲理、象征的朦胧、荒诞的解构”的艺术思想技巧的总框架中,通过这些大系列作品,把北方的博大、旷远、高深,与南方的精致、灵巧、秀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每一幅作品中的每一笔点、线,每一处造型、构成,及局部或整体大调子色彩的运用与处理,都是极为放松又极为严谨的,看似不经意的水墨韵化、留白,或浓重如漆,或疏淡如烟似雾,都极具趣味与震撼力,尤其这些年刘阳先生的视角、视点、高度,更具国际化,将国际各种艺术流行元素,与中西方历史上永恒的艺术规律有机的、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通过每一幅作品的浓缩,将不同地域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及时空,表现的淋漓尽致。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为了研究“云”,刘阳先生在走遍世界各地名山大川的同时,在浙江、云贵高原、青岛等地生活多年,以搞清楚山中、高原与海上云的不同的生成及在气候、光影作用中的变化;而为了提升水墨质感,他从江苏、浙江、湖南不同季节的阴、晴、雨、雪中得到了升华;为了丰富色彩,除了观察体味四季颜色的不同,更是于晨、昏甚至暗夜里,通过日月星辰及各种不同光源作用在山、水、树、石、草木间产生的光色变化,把握提炼色彩造型规律;为了准确概括与提炼江南粉墙黛瓦的老宅与木屋,他在徽州及苏州、杭州、湘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游走与生活多年,并翻阅了中国不同地区各个时代的建筑史料... ...。
通过三十年的对不同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感受,刘阳先生对山水画规律的提纯,形成了他独到的见解:就画山而言,山的形式总体分为两类,土与石,石山中以断层褶皱为主;山石的成分不外乎,花岗岩、石灰岩。北方因气候原因植物种类少且单一,秋冬落叶之时,是观察山形、山势最好的时候,可以提炼“山骨”,宜多用笔与色,表现博大旷远;南方因温暖多雨,植物四季常绿种类繁多,大多将山与石遮挡,更多的是要通过水墨,表现植物与山水的融合,形成的灵秀、滋润与精致。这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将南北方因气候不同形成的山水差异,有机的融合起来?用表现江南的方法表现北方的沙漠,肯定不行,刘阳先生通过用笔与水墨的浓、淡、干、湿,色彩的纯度,适度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升华到情感、精神与符号化的提炼的高度。刘阳先生多年的努力付出,实际上也正暗合了中国古代“法”(规律)“术”(方法)“势”(走向)的社会伦理与人文精髓整合的方式。
于济南千佛山下大明湖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