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些传统习俗,就是封建余孽

有些传统习俗,就是封建余孽

作者: DG舸扬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2:07 被阅读0次

    这次国庆长假,我参加了一场葬礼一场婚礼,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

    但我现在想说的,却是另外一个事。关于社会变革。

    其实这些传统典礼中的很多习俗,就是一个事情,告诉周遭:这里有大事发生,通俗点来说,就是“扰民”。

    回想一下传统葬礼的大概过程。

    设一个灵堂,周围每个交通入口都有充气拱门,每隔1小时左右都要放鞭炮。从设灵堂起一直到出葬,都有道士拿着话筒唱歌,声音震耳欲聋,并且通宵达旦。出葬之日,有灵车车队,响着音乐,并且有吹号班全程吹号跟随。

    婚礼亦是如此,鞭炮,花车,接亲,所有的吵闹都用上,不过是昭示两人的幸福。但如今邻居皆不相识,昭示给谁看呢?

    所有的这些,在以前的中国,都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熟悉的人基本上就是自己的邻居,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敲锣打鼓是最便捷的方式。

    但现在呢,所有这些习俗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干的人一定会通过通讯工具收到消息,而因为熟人聚居在现代社会基本消失,这些锣鼓也就纯粹是骚扰了不相干的人。

    再说到另一个极重要的习俗,就是“人情”。

    礼金绝对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他的实质就是“众筹”。

    每家都需要办婚礼,但这是个不小的花销啊,不是家家都有余粮吧,怎么办?那时候的邻居都是熟人,每家都给点钱吧,反正邻居家以后办婚礼也需要大家帮忙。于是,这件事变成了传统流传下来。

    可怕的是,流传过程中慢慢变质了。变质到,生孩子要给钱,满月要给钱,小孩子断奶要给钱,搬家要给钱,慢慢的这些“人情”开支给大家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这些繁文缛节正在消失。

    办葬礼的时候,舅舅们多次暗示,有些流程以后就从简吧,本应多一点悲伤和追忆,但这样折腾下来,就只剩疲惫了。

    城市里的葬礼也早已不会请道士了,婚礼的很多陋习已经变成了新闻,年轻一辈的婚礼慢慢变成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父辈的社交工具。红包也只有结婚时候才会给了,也许不久的以后,结婚的红包也会消失。各种明目的礼金本就是以前家庭之间互相走动的线索,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年轻一代天南地北,互相淡漠,礼金的形式开始不适应这个时代。劝酒拼酒日渐式微,包办婚姻不复存在,重男轻女也越来越少。

    千年的传统,在最近100年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因为我们迎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直到建国后,甚至改革开放后,封建宗族制度一直都没有在历史中退位。不说我爷爷那一辈了,我父亲这一辈小时候,家族中的人还生活在一起,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标签还是家族给你的,比如张家长子、李家大媳妇等等。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务农,你的社会职能就由排行决定,老爷和长子管事,大媳妇管钱等等。

    到我们8090后这一辈,工业化彻底打碎了以前的社会结构,互联网时代又急剧加速了这一过程,多层级的阶级结构开始扁平化。人们从农村中走出,来到城市,谁也不再关心你是哪个家族的几公子,只在乎你是哪个公司、做什么工作。

    于是我们震惊的发现,中华民族用千年时间固化在我们血液里的多少传统,就这么消失了!几千年时光的沉淀,就因为生产力的突然飞越,在二三代人身上快速分解。

    经济学家哈耶克说,传统、宗教、法律都是人类社会中自发形成的秩序,这些秩序顺应整个社会结构,一旦产生,人类本身没有力量改变。

    凯文·凯利的《必然》中说,人类的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命逻辑。像一颗种子,会自己生根发芽。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说,国家、宗教、企业等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认知,人类才能够有效协作,形成更大规模的全球性连接。

    震撼我的,是“人类社会”这个巨兽相比人类个体来说,转向如此灵活,适应性如此强大。

    许多观念在父辈思想里一旦形成便坚不可摧,但在年轻一辈的心里会生长出全新的花朵,随着人类一代的更迭,变成了“人类社会”的生长和进化。这才是人类能够统驭一切的强大力量所在。

    新的传统正在形成,没有谁可逆势而为。

    我们正在从传统中走出,但不知有什么新的秩序在等着我们。

    我们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些传统习俗,就是封建余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et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