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班的江天睿来找我。他有点小小痛苦地说:“老师,我的阅读量很不够,于是,我买了不少书来读,可是,读来总是觉得没有吸收到什么?”
我理解他的读书体会。对于阅读量不够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体会很正常。
“那你都买了什么书?给我说说看。”我问。
“三毛、丁立梅、林清玄。”他说。
对于阅读量不够的学生,无论是三毛还是丁立梅,他们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和语言风格是难以有真切地把握的,这不但对学生,就是对有一定阅读量的老师来说,往往也只是觉得他们的好,至于好在那里,要说清楚,也只是一个笼统的几句话。
事实上,在这三位作家中,三毛我是最为佩服的作家,我喜欢她的直率,仍性,更喜欢她语言的自然洒脱,她也许无意于去营造这样的语言特点,但是,由于她本身天性如此,自然而然,她的作品就是如此。她的作品有着一种自然天然的美感,这是她的优势,别的作家往往难以抵达。至于后面两位作家,我佩服他们的勤奋,也佩服他们的语感,但是,要说对于语文的独特认识,不管是丁立梅的个人心灵的抒发,还是林清玄对禅意的思考,只适用于丁立梅和林清玄,未必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后面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语言往往清晰而灵动,优美而又富有情味,这正是可以学习运用的地方。
鸡枞但是,以上的认识,我没有给江天睿同学说,因为,对于一个没有系统认识的学生而言,说和不说,完全相同。于是,我换了一个话题。
“我教你一个很巧妙的法门,如何?”我问。
“好啊!”,他自然说出这两个字。
“你可以先把三毛的读三篇,然后去读丁立梅的,最后读林清玄的。边读边去比较。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徐徐讲解到。
“可是,为什么不读完一个作家的再去读另外一个作家的呢?”
“因为,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几篇文章的比较你才会理解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家在语言形式表达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我说。
他恍然大悟。
我认为,我教他的方法适用于没有阅读基础的所有学生和部分老师。
牛肝菌作者注:对于三种菌类,散见于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昆明的雨》。不同的菌类的特点可以象征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