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冬,荆州江夏郡,大江北岸。曹军水寨之中,大舰之上,鼓乐齐鸣,宴饮喧天。
曹操一手持樽,一手横槊,高声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边文武官员亦举杯欢饮,齐声唱和,声浪如潮。
众人个个喝得醉眼朦胧,东倒西歪。没有人注意到,周边诸多战船上的曹军因不服水土、不习水战,个个吐得病眼朦胧,东倒西歪;更没有人注意到,大江对岸的赤壁矶下,吴军士卒正将柴草、硫磺等物悄悄搬上数十只小船....
数日之后,东南风起,江浪汹涌。江东大军在主帅周瑜的指挥下,黄盖率船队诈降,船快如箭,撞入曹军水寨,一齐点火。风助火势,烟焰漫天,江面上一派火红,映彻天地....
纷飞的战火下,一支普通的断戟落入水中,坠入江底的泥沙里,被长久地掩埋了....
时光荏苒,断戟转眼已经沉睡了 600 年。这一天,大诗人杜牧游览赤壁,偶见沙滩之中埋藏着一段折断的铁戟,上面已是锈迹斑斑。
将它仔细磨洗一番后,认出了这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杜牧不禁感慨万千。他铺纸蘸墨,挥笔写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的气势很足,眼光很高,在诗人杜牧看来,指挥了赤壁大战的周瑜并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全靠了天气的帮忙,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言下之意,周瑜和他杜牧相比,不过尔尔。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不过是志大才疏的文人吹吹牛皮而已。然而杜牧敢于嘲笑周瑜用兵,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诗人杜牧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晚期,经历“安史之乱”后,外有吐蕃、回纥入侵,内有藩镇割据,战事连连。
因此,杜牧特别关注政治军事,是个名符其实的军事发烧友。他还撰写了《论战》等军事著作,甚至还亲自注释了《孙子兵法》,并且得到了军事界的一致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十大权威之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杜牧并非纸上谈兵,他还在实际的战争中,提出了许多奇谋妙策。
唐武宗年间,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杜牧马上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很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例如“精甲兵五千,弓弩手二千”。
李德裕依计而行,果然平定刘稹之乱。
可惜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又通晓政治军事,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重用。
所以杜牧《赤壁》这首诗的真实含义是借史抒怀,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无处施展而感到不平,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只可惜造化弄人,历史上最终少了一位杜将军,却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却因此不寂寞。
赤壁一战,天下三分。而赤壁之战发生地,就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之滨的南岸。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据说赤壁火攻时,周瑜站在矶头指挥,忽见冲天火光把断崖照耀得彤红一片,不觉豪兴大发,当场写下这两个楷书大字,令人刻石纪念,故也有人称此地为“周郎赤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