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绝圣手王昌龄,两次中榜,却官小职微,最后被害

七绝圣手王昌龄,两次中榜,却官小职微,最后被害

作者: 萤火张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20:35 被阅读0次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著名边塞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虽科举顺利,但仕途坎坷,官小职微屡遭贬谪,安史之乱时惨遭杀害。

01、家境贫寒,喜欢读书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幼爱好诗书。

稍微大一点,他就和村里孩子一样,每天跟随着父母放牛种地过贫苦的日子。

王昌龄喜欢读书,每天忙完农活后去读书写字,不顾轩冕,只看青山,夕阳为伴,孤鹤为伍。他在《灞上闲居》一诗中这样描述那些日子。

《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公元720年,23岁的他辞别父母,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

在那里,他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山中道馆藏书远甚家中,三年时间,他的学问倒是涨了不少,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02、赴边塞从军,留下边塞名篇

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西出玉门关,在大唐帝国的西边大漠戈壁中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王昌龄置身苍凉壮阔的边塞,荒凉大漠,漫漫黄沙,阴山明月、幽怨羌笛、城头烽火、战士血泪……

心之所动,才气上涌,他写就了《从军行》七首,《出塞》两首,《塞下曲》四首等不朽诗篇,从而奠定了他作为边塞诗词一代宗师的地位。

其中《从军行》其四成为千古绝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因此借乐府旧题,写下《出塞》其一这首诗,以昔讽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漫游边塞几年,王昌龄和士兵很熟悉,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又写了一组《塞下曲》: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军旅之苦,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写出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王昌龄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呈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03、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结交诗友

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的工作,官阶为从九品上。

呆在秘书省这个国家“藏书阁”,他一边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一边大量阅读图书,通过读书不断提升着自己。

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他却被外放为河南汜水县县尉。负责汜水一县治安捕盗的事务,仕途失意。

737年他再迁任江宁丞,赴任前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在长安相聚。他们找了一家酒亭小饮,恰好碰上四位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奏名曲。

三位诗人来了兴趣,欲比个高下,道:这些歌女的唱词中,谁的诗句点唱得多,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唐第一边塞诗人。

歌女每点唱到她们三人中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画一下。

当王昌龄划了两下、高适划了一下,王之涣没听到自己的诗句被点唱,脸面上就有些挂不住,便对王昌龄、高适二人说:

“那几个歌妓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不入流的歌曲,那个最漂亮的歌女,一定会唱我的诗句”。

王昌龄、高适哈哈大笑说,期待。后来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04、被贬岭南,结识孟浩然

在江宁任上干了4年,正直张九龄被罢相,奸相李林甫上位执政,对正直官员多有打压。

王昌龄发了几句牢骚替张九龄说话,马上就一个“言事犯上”的罪名扣了下来,41岁的王昌龄就被流放岭南。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当时州治在襄阳,孟浩然也是襄阳人,王昌龄南下岭南时经过襄阳,三人在襄阳会面。

王昌龄敢于表达对张九龄的同情,深受孟浩然敬佩,孟浩然还给他写了《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05、北归途中结交李白,却和孟浩然诀别

所幸,次年遇"天下大赦",王昌龄得以北还,他先是途径岳阳,和李白喝了一顿酒,同游了洞庭湖,分别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给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路过襄阳,他又和好友孟浩然喝了一顿酒,当时孟浩然患了疽病,大夫再三叮嘱不能喝酒,不能吃河鲜海鲜。

孟浩然见到王昌龄非常高兴,这一顿酒喝得尽兴,他也吃了很多海鲜,但不久后孟浩然就旧疾复发,不治而终,王昌龄为此自责很久。

06、江宁任上,诗名日盛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再次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重任江宁丞的王昌龄,憋屈不甘,迷茫无助,但诗名日盛,一跃成为当时的诗坛的领军人物。

公元741年 ,王昌龄看到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写下《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首诗借汉武帝的卫皇后由歌者而得宠之事来讽喻唐玄宗纳杨贵妃之事,并通过一个失宠者之口来描述得宠者之恩宠。

742年,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时,他的朋友辛渐准备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当时因为王昌龄屡遭非议,致使几次被贬,但王昌龄对这些诬蔑之词,坚持自己的操守,以冰壶自喻,告慰朋友写下《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首诗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07、被贬龙标,写下幽怨诗篇

748年,王昌龄才高气傲、不拘小节而得罪了官僚,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贬为龙标尉。

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龙标,便写下千古名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到了龙标后,依旧郁郁不得志,唯有诗歌创作从未间断,创作颇丰。

这时的王诗没有了边塞诗人的豪迈,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的少妇,不知道相思情愁;春光明媚,她盛妆艳粉,缓步登上华丽的高楼。

忽然看见远方古道上,杨柳依依的春色,无边无际;于是心中感到后悔,不该让丈夫从军出塞,建功封侯。

仕途艰难的王昌龄一定也在后悔吧,早知如此怀才不遇,我又何苦觅功名,留在嵩山,留在西北,不好吗?

在东溪的荷池,他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被眼前清纯自然之美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采莲曲》。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还有描写和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的《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这首诗通过对周围景色描写,传递出秋天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调和。

他还写下《长兴秋词》,其中其四最著名: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08、安史之乱被害,好友为之报仇

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王昌龄心忧故乡,冒着风险从龙标北归,他途径毫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年仅五十九岁。

昌龄生前交友广泛,噩耗传来时很多人都义愤填膺,苦于乱世,伸张正义并不容易。

在他死后第二年,他有一位好友张镐率大军救援张巡,令亳州刺史闾丘晓打头阵。

闾丘晓故意拖延,按兵不动,张镐大怒,以贻误军机罪,要处死闾丘晓。

死前闾丘晓曾向张镐求饶:他家里还有八十岁老母要我养活,希望留他一命。

张镐愤怒地对闾丘晓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遂下令处死,也算迟来的告慰吧。

10、文学成就卓著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

他的诗中不仅有有充满激情的边塞诗, 还有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王昌龄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不被重用,他广交朋友,寄情山水,写下壮丽诗篇,被誉为“诗家天子”,最终被人害死了,真是可悲可叹!

相关文章

  • 出塞

    王昌龄,七绝圣手,此诗人称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七绝圣手”之誉,开元间进士,数次任官,多次被贬。《送柴侍御》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期间...

  • 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当之无愧。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

  •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我们今天聊王昌龄,作为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仕途堪称坎坷,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

  •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一说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

  • 七绝圣手王昌龄

    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他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尉,因此又称“王...

  • 精读《唐诗三百首》045:王昌龄的这首七绝,被评为唐代闺怨诗第一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是独以七绝称世的唐代著名诗人,《唐诗三百首》中,选了他的五首七绝:《芙蓉楼送辛渐》、《闺...

  • 诗歌常识

    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狂--贺知章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仙--李白 诗圣(或诗史)--杜甫 ...

  • 诗歌常识

    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狂--贺知章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仙--李白 诗圣(或诗史)--杜甫 ...

  • 唐诗欣赏(十三)

    王昌龄 (698— 757),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绝圣手王昌龄,两次中榜,却官小职微,最后被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ru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