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L最近很是苦恼。考上公费师范生的女儿今年毕业,可以自己在省内择校就业,也可以等着教育局分配。因为毕业学校还不错,常德、岳阳、湘潭的几所好学校都抛来了橄榄枝,这下可把同事难住了,选项这么多,该如何抉择呢?
我和她关系不错,看她愁眉不展,就心直口快地说,目前这种就业形势下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人家孩子找不到工作发愁,你女儿这么多学校抢着要还有什么好愁的?几个学校考察一下,比较一下福利待遇、环境设施、教学质量、学校名气和当地的房价、工资、教育水平,挑出一个不就好了嘛。
和我持相同观点的同事不在少数,也纷纷劝她。她面有难色地解释说,我觉得这些地方太远了,我们又不想离开这个县城,到时候老了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她根本指望不上。再说孩子一个人到外地,人生地不熟,有什么事得自己扛,家里的关系网帮不上忙。
闻言,我沉默了。
还记得好些年前,在小猪小学家长群里和别的家长一起吐槽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行时,某个家长转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会读书的孩子是来报国的,不会读书的孩子是来报恩的。霎时,群里的气氛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家长们畅想老年时会读书的孩子远在天边,一年到头面都见不着,而不会读书的孩子待在身边,伺候床前,突然,那些不满、焦虑不翼而飞,大家都觉得不会读书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可爱。不过,要不了几天,一切又回到原点,大家该不满不满,该焦虑焦虑,该抱怨抱怨。
大家都更习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往今来,为了孩子含辛茹苦、无私奉献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想尽办法培养孩子,目送他们展翅高飞,而丝毫不在意自己苦守空巢、寂寞孤单。他们的眼里只有孩子的需要,丝毫没有自己的诉求。
我曾经也坚定地持有这种理念。但是,去年婆婆去世时在ICU的所见所闻让我有所动摇。不去ICU病房,你根本不知道,人至风烛残年,如果没有子女在身边会凄凉到什么地步!
婆婆去世的那个早上,七点多,我和老公坐在ICU病房外的椅子上,等着小叔联系的救护车来接婆婆回县城。一个头发斑白、瘦小身材的老人一手提着一个保温壶,一手拖着一个买菜用的铁质拖车,拖车里面装满了厚厚的衣服赶了过来。她不停地按ICU病房的门铃,忙碌的医生丢下一句主管医生不在或还不到探视时间就将她拒之门外。见她锲而不舍继续按铃,医生没办法,走了出来。一见面,老人说要进去给老伴喂粥,医生说病人插了呼吸机,吃不了东西。
老人一听就急了,大声质问说:“昨天送进来还好好的,怎么才一个晚上就要插管了呢?我不治了,我现在就要接他回家。”
医生说:“这个得你儿子来和我们说。”
老人一听就哭了,“我儿子还在北京,之前请不到假,昨天老头子病情加重才给批了假,买的今天的车票还没上车呢!我是他的老伴,怎么我就不能要求呢?”
医生摇头说,“那不行,你们年纪这么大了,只有你儿子才能真正做主是不是放弃治疗。”
医生说完就要走,老人拖着医生的手不放,又是质问又是责骂,要求进去看病人。
按理来说,ICU病房是无菌病房,严控人员出入,加上疫情期间,传染性强,人员管控就更严了,一天只让家属在固定的时段过来和医生交流一下。但老人情绪激动,吵闹不休,医生拗不过,只得让她进去。
老人进去后,我们在外面都能听到她一会儿哭怎么就变这样了,一会儿骂医生不会治病,把好好一个人治坏了。几分钟后,几个医生把她劝了出来,她又坐在我们旁边的椅子上哭一阵,诉一阵,骂一阵。
我们本就伤心,看着老人纵横的老泪,想到病房里那些病人的惨状,第一次觉得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是何等无助,迟暮的老人是何等悲凉!
正月里给八十岁的堂舅拜年,他是市里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他说,人到了老年才知道,自己有子女在身边是多大么的福气。曾经他因为表姐中专毕业留在市里做护士,而他同事的子女在大城市或国外有大发展而觉得低了人家一头,但现在,那些同事逢年过节总是两个老人你看我我看你,家里冷冷清清,看到堂舅儿孙围在身边,别提多羡慕了。堂舅说,人到了老年才知道,子女有出息不过捞个好名声,子女没出息就能享后福。
同事L说了和堂舅一样的话,她说,她爸爸临终前告诉她俩姐弟说,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是晚年子女都在身边。换以前我也许不能理解她,但是现在,我能理解,深表认同。
作为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矛盾吧,既希望能与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又希望孩子有远大前程。如果能自私一点,就不会这样苦恼了。
我家的小猪还小,再过几年也许我也要面对这样的苦恼。为了不让自己和孩子两难,现在努力赚钱吧,争取将来孩子飞到哪里,我们能跟到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