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是人类拥有文明的证据之一;墓,是个人们忌讳的字眼,却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说与不说,它就杵在脑海里;无论讳与不讳,它就插在心头上。
毕竟,它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终极归宿。
墓,其实有环保意识的成分。试想想,如果没有墓,人类世界该变成什么样子?
……
(一)古人对墓的态度
不知何时,人类发明了墓,于是人类向着文明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墓,地下空间;坟,墓上的土堆。坟墓一般是一体的。无墓不成坟,无坟也是墓。有坟的墓一般有人祭拜,有人追忆;无坟的墓,多已年代久远,早被时光抚平荒冢,擦去痕迹……
墓是分等级的,身份越高的墓主人,其墓越讲究。当然了,也要看这个人的结局如何。结局不好,营造一生的墓最终得拱手让人。隋炀帝贵为一国之君,因是被弑掉的,所以无论他生前把自己的墓准备的多好,都差点尸骨无存。最后还是因下一朝的皇帝,自己的姨表兄弟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才下令找到他的尸骨,使他入土为安。因其墓葬极简,一千多年来,从无盗贼相扰。
明朝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活人殉帝事件,不可思议的是,这居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干的好事!无数后宫青年女人皆被殉葬。据说这个帝王疑心重,手腕又狠,难道他是怕这些女子里长出来一个武则天一样的狠角?所以才把她们全部除掉,以防自己入墓以后被戴绿帽?或是改朝?
总之,古代帝王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后事的,甚至甚于生前。从朱元璋布疑入葬及活人殉葬这两点,完全可以看出,朱元璋有多看重自己的身后事。通过他的成功疑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他要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传位于能力更强的朱棣了。因为知子莫如父,他很了解自己死后,朱棣一定不会如朱允炆一样听话地按他的要求去葬他。于是……至于朱允炆最后生死不明,朱棣照样当了皇帝这样的事,他大概生前已预料到了,要不,朱允炆怎能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定是大难来临前,寻生道逃脱了。那生道,有可能是朱元璋提前为孙子安排好的。朱元璋生前曾有过帝都北迁的想法。后来却把朱棣打发到那里,说明他已经……不好意思,暴露人家的心理隐私不宜太彻底,以防人家龙颜大怒,……
权妇慈禧也是极重视自己的身后事的。为了把自己搜罗一世的心爱宝物殉葬,为了扫清一切妨碍自己身后大事的障碍,她不惜付出国家没有皇帝的代价,令心腹在自己临死前毒死光绪,使三岁小儿接位。光绪若活着,她的丧事一定不会那样奢侈无度。不过她还是智商有限,只顾着死也大摆排场了,却没有似朱元璋那样安排疑阵下葬,更没有朱元璋一样惩治贪恶的手段(因为自己就是最大的贪),导致入土为安不久就亡国,又于乱世被人轻易找到陵墓入口,遭到剥尸仆棺的不安下场。
例子证明,一个亲自把朝代未来的命运葬送的人,身后是不可能苟安于九泉之下的。
(二)古墓考古的意义
现代考古每发掘一座古墓,都会有惊飞世界眼球的发现:不腐女尸、金缕玉衣、编钟、马踏飞燕、黄肠题凑、五花土、竹简……这些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和一个时期的生活面貌。同时,还向世界宣示了古华夏文明的辉煌。也算是证实中国有历史存在的证据吧!
中国考古界认为:墓中最有价值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中国古代艺术技术成就和典籍。艺术技术成就和典籍的价值,已经不能用价值衡量。
再看我们这一代人,说起来惭愧。除了不能给千年后的人类留下青山碧水,还要把祖先留下来的辉煌给霍霍得……
现代人的价值观,势必给未来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一件文物的态度,首先是估价。也就是说,这件文物在他眼里他只看做钱,而不是文物承载的非物质价值。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后人眼中的当代人,或许都是败家的罪人。
非常反感那些一边炫耀或享用先人的智慧与财富,一边又践踏先人的智慧结晶的那类人。
他们,早已被金钱筑起的虚荣给埋葬。一生都活在一个抽象的墓里,他们从不良思想产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入土为安”了……
(三)墓地的风水
不知何时,风水已悄悄地参与到墓中。
古人选墓址时,和选屋址一样讲究。非常重视地形地貌方位。不能离水道近了,防止水涨淹坟;不能在至高点,以防雷击;不能在半坡上,以防泥石流。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倒霉的人,这个人不知前世闯了什么祸,多次被雷击,后来终于被击伤,忘了他死的时候是否遭了雷击,只知道他死后,让雷击裂坟墓和棺材板,又被击了一次……
一般陵区的风景是很好的。我每发现一个风水不错的陵区,看到那里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地排满坟堆和墓碑,心底总隐隐地,像看见另外一个世界的村落。心里想象着他们也会互访、会寒喧……
看过一个考古节目,说发现了一个古墓,考古人员竟然又依次在同一垂直线上分别发现了二个不同朝代的墓,墓中主棺位置上下排列的整齐划一。估计是南方,总是沉积浮土,因为越往下,墓越古老。估计古人找的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本领都很了得,否则怎么会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
我们泥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越浅的墓,越容易被暴露出来,特别深的墓,也在一点点变浅。山西和陕西地形地势相似。兵马俑的出土,就是因为覆盖在上面的土层越来越薄,才被发现的。想当年,某位秦王修那座大墓时,是不可能只设一口井那么深的。
(四)墓的覆土
历朝历代,无论民居还是馆舍,都要用砖。我小时候去田里玩,我家田边就是个大砖窑,取土挖的坑有一米多深,随着我的长大,那坑已不是坑,而是大面积的低走势地形。然后又向下挖一米,继续向周围扩挖,又是大面积的地势更加走低。直到露出地下的墓室侧砖,这样的墓几步一座。我常常看到各个像剥土而露的蚕茧一样的古墓封墓砖被暴力砸开后残破的洞口;看到空地上砸碎砸断的白骨成堆;看到烂棺材板的碎片到处扔的都是;看到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片散落;看到砸破的陶器随处可见——我曾见过一个三足灰陶陶器的残体,其细腻光滑如青石,足上各雕着一个精美兽头,浓眉大眼吊睛,鼻孔扩张,下面呲着獠牙。我当时还小,用手拿起来看,总想找到它别的碎片对起来瞧瞧它的完整样子。结果大人一吼:“别动那坟里的东西,小心跟上鬼喽……”一听“鬼”字,我就再也不敢随便去那片地势低的地方玩耍了。
虽然我不敢再动那些东西,但是听大人们在田里说,这些人不知道在这里发了多少死人财。当时是八十年代,人们还没有文物这种概念。而那个砖窑,据说是外地人承包的,他们只取金银,铜在他们眼里都没价值,如果没有捞到金银,他们就会砸碎别的东西泄愤。
墓葬覆土变薄,和这种耗子的刮地皮有脱不开的干系。
当然,黄河每年要把大量泥土带走,几千年不间断的水土流失,几千年的沐风洗雨,令黄土高原的土层越来越薄,也是使墓室浅置的原因。
(五)墓的盗挖
从古至今,盗墓活动从未停止过。好在历朝历代,严令禁止,有效地保护了大量墓葬。
可惜,解放初期,全国搞运动,地下墓葬遭到严重损害。
到了非常重视文物的现在,盗墓活动并没有因为倡导所谓的“保护文物”理念而减少。相反,其势头反而更加猖獗。
八十年代的盗墓活动,还有一些机缘成分在里头,就是倚着取土挖出墓葬盗取,虽然破坏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但是他们不会到处盗挖,只吃窝边草。
九十年代的盗墓就开始猖獗了,因为忽然发现文物值钱了,发现过去砸碎的东西,价值远在金银之上。他们红了眼,喘着粗气。开始了疯狂的盗墓活动。这不算狠,狠角色居然敢把锯伸向古庙里的泥塑菩萨的脖颈,将菩萨们的头颅锯下来倒卖,幸好追回,否则损失无法估量。九十年代的山西还是严打偷盗文物的。
尽管如此严打,盗墓活动还是疯狂地拉开帷幕。
二十一世纪,盗墓不再是地下活动,猖狂到了人们的眼皮底下。严打只是个口头口号。可怜我家的玉米年年被盗洞祸害。今年填了明年又炸开,过去还有土做标志,后来直接一个洞,害的我们一不小心就遁地了。曾有一农妇不小心落入,她说看着一米宽的洞口瞬间就变成了一粒黄豆大小,下面黑乎乎的,求生欲吓得她疯狂地手足并用,如猴子般快速蹬撑着洞壁就用“爬墙功”上来了,上来以后,依然惊魂未定。我家那块地,按每年开两洞算,这十几年,就开过几十个洞。
别人家田里也是如此。
地方上的文物部门也无奈。如果非要执着地管下去,那么结果只有二个,一是被抓起来,罪名:诽谤执法部门、造谣生事、扰乱人心……二是被害被栽赃。
山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对地下文物的疯狂盗挖,未闻未问,浮云驻府。二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已没有什么地下文物了。
不是没人举报,而是盗墓集团黑白两道通吃。想想大贪官被捕后从其家里查抄的珍贵古玩就知道了,想想不明不白有人被枪杀在田里就知道了。每去田里,若看见一个陌生人,长着南方人的样貌,目光阴鸷地从田里走出来,这时,每个人都会假装看不见,歪过头去,莫视莫问。
大量古玩古董为什么说不清来源?
(五)墓事随想
现代人崇尚简葬。
却仍有人摆阔,把人民币放入棺材陪葬。其结果是入土难安。曾有土豪把几万人民币放入父亲棺中,结果不几日,其父墓葬被刨,棺材被损坏,钱币被盗。其父还被抱出来在坟包前靠树而立……都是钱财惹的祸。
另外,还有一个陋俗,就是阴婚。因为这个陋俗,那些去世的单身的家属,就得高价购买配骨。女人的尸骨于是成为抢手货,上至老下至幼,只要是单身的,都会昨日才死,今日就售。因为在活着时,已有人盯上了。甚至还发生过一起凶案,女孩在校园被陌生人拐骗后杀害卖尸给人配骨。还有过盗骨案发生,连老骨头都不放过。这类案件发生后那一阵,当时体弱多病的我居然被瞬间吓得身强体壮了,至今仍健壮如牛、健步如飞……
以上墓葬,属于农村流行的土葬。
秦始皇的陵墓,在他十三岁登上王位时已经开始大建了,一直到他死去,工程从未间断过。
他的墓设计的很好,有大量水银做的江河。
但是,问题来了,他的墓里那么多水银,导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考古人员无法进行考古。那么,当年他下葬前已设计好的陵墓里,是否已经有了挥发的水银?如果有,他是无法进入自己的陵墓的。因为他不呼吸,运送他的人总得呼吸吧?难道当时有防毒措施?还是下葬前水银密封,一切安置好后,有人打开密封机关,水银才开始挥发,令所有参葬人员一律殉葬?
如果当时没密封,那么他只能被草草埋在别处了,说不定在东巡途中呢,回来的,只是一堆烂鱼。反正赵高弄权,无人敢言。如此一说,连秦始皇的死因,都成谜了。莫不是被害死的吧……
胡亥都被吓得指鹿为马了,还敢追究父皇死因、埋葬何处的事儿?毕竟历史总是由把握实权的人书写的。
说了秦皇,再说“楼兰公主”。
楼兰,除了留下一个国家的名字,就是留下一个遗址。除此,再无历史。
在这片遗址,人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干尸,这些干尸保存的相当好。
干尸在只有几十厘米深处的地方发掘出来。有的已经暴露在外,尸骨损坏,和残破的烂木板一起混合着被风化。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片陵区在三千多年以前,海拔比现在高。
毕竟三千多年前的楼兰,还是土肥水美,林木丰茂的地方。
一千多年后,因环境保护不力,导致沙化。从此渺无人烟,这片陵区,二千年间,或沙丘覆盖,或沙去带走并沙化一些陵墓的构体。使陵区或隐或现。人们凭着机缘巧合,找到了陵区,发现了“楼兰公主”。却以为“楼兰公主”的保存完好是因为不设墓室,浅埋沙中,真是谬论。既然她死于三千六百多年前,那么她死的时候,那个地方一定不是沙化两千年之久以后的面目,而是林木丰茂的样子。埋葬她的覆土,也绝非是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覆沙。就算楼兰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是现在的沙漠,但是只盖几十厘米厚的沙,能抵得了三千六百年的大漠风的冲刷吗?说不定连骨头都没了……
我小时候看见的古墓葬,封顶砖原本在地平线一米多深处,短短几年,整座墓的墓砖就被暴露于地平线之上,能说这些墓葬当初就是暴露在地面上建造的吗?几百年前的墓坑尚且如此。三千六百多年的墓,怎能以三千六百年后看见的样子去定义三千六百年前的样子?
笑话。
得!不说了,再说下去,黑白两道都要得罪。好在,真正阅读此文的只是一台机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