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学家克拉考尔的一本书《电影的本性》中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导演,拍了一段时长10分钟左右的视频,里面都是高楼大厦、城市风光、饮食男女等城市的各种繁华,给没见过世面的非洲土著看,想看看他们的反应,结果看完后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讨论一只鸡,那是导演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自己电影中竟然还出现了的鸡。
导演回去看发现这只鸡曾出现在一个角落中,时长不足1秒。但土著人对它就是很感兴趣。因为那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而不熟悉的就全部成为背景。
我们所看到的那只鸡,取决于观看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经历,所以对待一部电影,大家会看到不一样的表达意思,由此产生了争论,但这个争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方基于什么原因和背景得出了这个结论。
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这句奇怪的话,可以翻译成:你知道的决定你看到的。你看到了什么,往往不取决于现实如何,而取决于我们能看到什么,你的文化背景,见识和眼界,决定了你的思维格局。你眼中所见的一切,都只是内心层次的投射。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每天,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各种海量的繁杂信息所淹没,但每个人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一样,狭窄的思维通道会限制和影响我们的选择。
传播学领域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信息茧房”,即使信息海量如互联网,我们也会逐渐只接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甚至排斥,由此产生了信息茧房。而长久地循环下去,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接触与自己观点意见相似的群体,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束缚在了一个茧房中。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来访者往往被过去的一些经历所困,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种隧道式的思维会使人的关注点变得狭隘,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部分,而对身边一些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咨询师给她们提供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扰动他们本来已经固化的认知和思维,她们就会豁然开朗,重建新的思维模式,从而慢慢走出来。
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不能仅限于那只鸡,怎么办呢?
有个成语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只会着眼于一点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一点点得失就能让他们方寸大乱,耿耿于怀。他们不会抬起头来看看头顶的晴空,看看花红柳绿,人生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可惜了,这个过程来得太漫长,终其一生,我们大多数人都被蝇营狗苟的眼前所困。
不想被认知所束缚,被眼界所局限,那就只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用多元的思维,系统化的学习来使自己扩容。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这才是进步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