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新青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觉醒,当一站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外交失利的消息传回国内,这些有思想的青年们坐不住了,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先从北京大学学生开始罢课,再到上海罢市支援,五四运动让革命者看到了群众的力量。
关于五四运动的影响我直接复制了书中的这段: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百年,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从学生爱国运动开始,逐步扩展到市民、商人、工人等社会阶层,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运动。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没有如此广大的民众参与,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国救亡的高度热情。在没有统一政党的领导下,各学生和社会团体间互相配合,表现了很强的组织力和团结。这是一次全民族的觉醒,展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也震撼了西方列强,使他们不敢再为所欲为。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催生的思想解放新高潮。学生从爱国理念发展到宣传鼓动广大群众,社会舆论和思想空前活跃,人民打破对旧政权的恐惧,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界的爱国舆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浪潮,极大地震撼和削弱了北洋政权的统治,民主的力量大大增长,思想的禁锢被冲破。许多女青年走上社会,成为新时代的推动力量,成为反封建势力的革命力量。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向更广的方向发展,新的学术和学科不断涌现,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三,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一大批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经受了革命的洗礼。他们从书斋中走上社会,学会了组织,学会了斗争策略,学会了发动群众。许多青年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和创建者。许多青年遭受了军警的迫害,磨炼了意志,具备了成为革命者的条件。这些社会实践,也使一些学生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的专家学者。
五四运动后,学生中也出现了各种变化。他们经过反思,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匡互生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去从事教育,回湖南当了教师,与毛泽东做了同事。后来他到上海建立立达学园,培养了大批有为青年。
新潮社的傅斯年、罗家伦等听了胡适的劝告,不再参与学生运动,专心做学问。罗家伦6月18日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这次学潮平息以后,拟百事不问,关门读书了。”(18)后来傅斯年去德国留学,罗家伦、江绍原去了美国。学成回国后傅斯年做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罗家伦先后任清华和中央大学校长,江绍原、顾颉刚、俞平伯等都成了名教授。
张国焘、罗章龙、邓中夏、刘仁静等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走上了革命道路。
虽然后来成长的道路不同,政治态度不同,对历史的贡献不同,但他们都感恩五四运动的启蒙和锻炼,在回忆录中留下了各自对这段历史的回顾。
李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新思潮下开始传播的,早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戴、李等人都是受来自日本的社会主义影响,早期的作品也都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