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作者: 荣宏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3:37 被阅读0次

    我很喜欢一首歌,李叔同的《送别》,

    我很喜欢一部小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因为都是那么的真挚,动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浊瓢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虽然我五音不全,但每次听到这曲调就忍不住跟着哼起来,然后单曲无限循环,心中情绪也随着高昂起伏。因音乐触动而感怀颇深的白居易,当即写下琵琶曲,甚而歌曲演奏完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现今也更能够理解一些这位多情诗人当时的感觉。细细品味歌词,仿佛看到这般画面:太阳半落在重重叠叠的山岭后,弹射出金黄几近透明的绸缎铺开在草地上,闪闪发光的金绿色向远处绵延,在斑驳的驿站,随着小道向前,向前,悠悠的笛声飘伴在行人的脚步边,此起彼伏。饮酒醉归的人儿,躺倒在床,在梦乡中与友人,家人,欢笑,畅谈。滴滴答答,钟漏过半,窗外起风了,床上的人,转了个身,脚缩在了肚子里,没有醒来。音有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便是这般意蕴了。

    最开始接触这首歌词,是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学课文中,当时就特别喜欢这朗朗上口,古色古香的词,也隐隐体会到了其中的淡淡忧伤。再一次让我仔细听这首歌,读其中词,是在《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中。第一次看这电影,就像第一次听这首歌一样,心中莫名的欢喜和触动。电影中,歌声一直徘徊在那几组镜头中,在毕业晚会上,在宋妈的离别中,在与父亲的告别中,久久回荡。这几幕画面也在我的脑海中停留了下来,歌声与电影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多番查看资料品读,才进一步了解,原来是在这歌名“送别”二字中。当初并不知道这歌的名字,想来必有一个极优雅的名字才配的上这天籁之音,然而得知其名字就“送别”二字时,诧是惊讶。送别二字未免过于直白简单,落入窠臼了吧,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写过送别题材的诗,哪一首是有这么简短的名字,不免淹没在这众多词曲中。然,又一番仔细品读词曲,观看这电影,只是赞叹这送别二字的妙。试问再有什么更好的名字可以装尽这曲中无尽的离愁别绪,言简而意赅,但凡提到送别二字,必然想到的是这一曲。

    那此曲究竟有何魔力,让人神魂颠倒,忧伤如潮水般突然翻涌出却不泛滥,想来还是这曲中情,送别二字啊!

    何为送别?“送别”里有“送”和“别”二字,送,亲眼目睹所爱之物离自己而去,别,不再相伴。送别是千千万万个码头,驿站处的别离时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凭栏相望,挥手惜别。

    送别也是别离前与亲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巴山夜雨共剪烛,豪情共饮醉欢谈。

    送别更是别离后那无尽的思念,牵挂,企盼,孤独。“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送别更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送走的是不舍,从前的点点滴滴,关怀与呵护,在记忆里有着温度的日子。是秀贞姨与英子谈着小桂子的事儿一边给她涂着指甲油的日子;是英子与“小偷”大哥在破院子里讨论着什么是好人坏人的日子;是宋妈一边笑骂着,一边给英子梳着整齐油亮的头发的日子;是爸爸下雨天鞭打英子去上学又送来夹袄的日子;是那天真,无忧无虑的童年。

    送别是英子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都是童年生活的样子。妈妈爱女儿,为什么不能和女儿在一起;为什么心地善良的人也要去偷东西;为什么有人会撇下自己疼爱的儿子而去照顾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爸爸不是一直都会陪在身边,也会死去的。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无可奈何的事情就这样发生着,送别意味着成长,接受着美好生活的离去,生活形式的转变,接受迎接着那不曾出现的,陌生的,生活风雨。在送别的那一刻里痛苦挣扎,在那一刻里质变,在送别后,开始独自一人。在爸爸的花儿落了后,离开爸爸的庇护,一个人硬着头皮去银行存钱,照顾弟弟妹妹,不再惹妈妈生气,要是思念的太难过的时候,再到梦里去相会。

    人生有太多的送别了,每一次送别,都有着这般的百转千回吧,然后又在一次次的送别里走向下一次送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送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a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