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读客出版的“3~6岁表达能力提升”绘本系列,有一本书叫做《10只鹦鹉捉迷藏》。
昆廷·布莱克在这本草绿色颜色主题的绘本中,讲述了一个爱养鹦鹉的教授,每天都穿着相同的衣服,带着相同的眼镜,用相同的话语、语气向鹦鹉们问好,而鹦鹉厌倦了这种问好,它们在屋子里藏起来了。这天,教授不停的翻找自己家里的各个房间,鹦鹉们也就跟着他跑到不同的房间,可是教授却从来没有发现,鹦鹉都在和自己在一起。
第二天,鹦鹉出现在教授例行问好的地方:温室里。教授仍然像平常一样,穿相同的衣服,戴相同的眼镜,用相同的语气和动作向鹦鹉们问好,鹦鹉们发现自己与教授捉迷藏一天,是没有效果的。绘本的结尾说:有些人就是这样,永远都没办法改变。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教授对于鹦鹉们的喜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做表达的,比如,每天穿同样的衣服,戴同样的眼镜用相同的语气和动作,来对自己的鹦鹉问好。而鹦鹉呢,也把自己对教授的喜爱做了表达。他们每天都乖乖的呆在温室里,等待教授早晨精精神神的问好。
然而,鹦鹉的表现是教授想要的,而教授的表现却不是鹦鹉想要的,鹦鹉们感觉到非常的枯燥、单调、无聊,每天教授都是同一个样子出现,这种重复让他们觉得生活无趣极了,于是他们用躲猫猫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可逃跑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吗?很显然,不是。教授在努力的寻找了鹦鹉一整天之后,仍然用相同的样子来对鹦鹉问好。在这里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总是期待别人能够自己成长,能够感悟到更多,然而对于你的敲打和抱怨或者逃避,他能够领悟多少?对于他的行为又有多大影响呢?
在咨询中,面对读初一的女儿不想去上学的妈妈,她的内心状态是高焦虑的。女儿本来说好了要去上学,结果临时变卦,又哭又闹,不想去上学,看到这些妈妈当时忍不住就哭了。此时妈妈的情绪表达,也是对女儿的不满,可这种表现是无效的。
女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才能够心里感觉更安全,才能愿意去学校?妈妈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不匹配的,也就无法达成支持孩子上学的目标。
逃跑,躲避,捉迷藏,猜谜语,都无法让对方了解你的意图,聪明的鹦鹉懂人的语言,却不能与人类交流。
遇到问题该如何进行有效表达,才是沟通的正解?
理解情境——更好的共情
我们需要去理解情境,看到在对方的身份中,在他的生命进程中,他们自身言行的合理性。理解对方,就会更少的抱怨,为进行匹配的沟通打好基础。
就像《10只鹦鹉捉迷藏》中,鹦鹉们不能理解教授的生活情境,不知道他在走出家门后有多少事务,他有多么需要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活节奏来完成每天的生活。
教授也不能理解鹦鹉们的生活情境,不知道它们每天在温室里待的有多无聊,多想换个新的交流方式。
作为家长来说,当面对老师的投诉,要思考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的情境,与我们想象的是不同的。能够想到这些,对孩子一些言行的理解就更深刻,更有可能贴近孩子的感受。
觉察自己的感受——增强沟通的信心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够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需求,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在之后不断的去抱怨、指责、烦恼、找旧账。把沟通不匹配的责任放在对方身上,这是一种很幼稚的表现。然而,这样负面的交流模式在人们的沟通中是很常见的。
当此时,我们就需要及时的觉察,感受并且努力的表达我们为什么有情绪?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当时当刻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
虽然当时我们有些说不清,但在之后我们可以澄清这份感受,让自己能够表达清楚,也就会更少的受委屈,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更加坦然,与别人沟通的信心更强。
恰当的表达个人需求——思考关系的内涵
在理清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要表达个人的需求,这个步骤分两个环节。
首先我们要允许自己表达需求,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个人的需求,对对方的期待等。比如说:你很晚了没有完成作业,影响休息,我感觉很不开心,我希望你以后能够写作业更加专业,节省时间早点睡觉。
第二个环节就是我们要允许对方表达他的需求。在《10只鹦鹉捉迷藏》中,鹦鹉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并没有看到教授的需求,他们也不知道教授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在一整天的捉迷藏过程中,教授找到哪间房间,鹦鹉们就躲藏在哪个房间里。
看得出来,鹦鹉对教授的依赖是很强的。越是依赖,越容易抱怨,当一个关系,是比较亲近的状态时,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期待,其中包括“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这种不合理的期待。
人际边界——成长的基础
这种不合理期待,与人际边界的模糊有关。关系的亲密带来了不合理的期待,很多人担心破坏关系,却把自己之前的盲目信任和依赖,看成是对方伤害自己的理由。
然而在这个关系中,你的信任和依赖,有没有建立在放弃自己固有权利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每个人都不可以用信任的理由,来任由别人伤害自己。我们能够做的,是清晰的讨论,关系之中的互相期待与互相支持。
家长和孩子之间也要有人际边界,家长不可以任意侵入孩子的边界,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
提升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里面包括思维模式、情绪模式、语言行为表达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转换认知,理解这次改变情绪的冲动和非理性状态,通过这些去改变自己面对问题的表达。
心智模式的成长,是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可以不断修行的课题,与其生理年龄无关,只表明一个人内心成长的状态。
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支持我们表达自己的需求进行有序沟通的途径,有序的有效的沟通,会让我们得到更加顺畅的亲子关系,家长朋友们试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