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半个月以前,邻居小谭就在群里发了他元月21号结婚的消息。希望群里的兄弟,有空就回家喝喜酒。我第一个响应他,会安排好时间,参加他的婚礼。接着另外几个兄弟也陆续响应,都表示会回去,大家相约一起去接亲。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都很期待。
这个群的名字叫"一起尿裤子的兄弟",一起七个人,属于一个年龄段的。平时也只有春节的时候群里会比较活跃,那时候大家才有机会凑在一起。
正月初一,我们村里会相互串门拜年。多年前大家都在家里的时候,这样的相聚还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后来大家都出去了,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有的在城里买了房,有的在大城市安了家。正月初一大家一起相聚,回忆童年时候的美好,就显得非常难得。
大家平时也没有什么交集。这一年一次的相聚却显得格外亲切。整个村子也就20多户人家,同年龄段的孩子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拜年。小半天时间就转完了。接着他们爱打牌的就会聚集在某个人家里,打牌打到深夜。打牌这个活动更有凝聚力,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我因为不喜欢打牌,所以相比之下和他们显得更加生疏。小谭比我小两岁,也不喜欢打牌。他离我家最近,所以到春节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坐在一起,聊一聊这一年里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春节之外,村里的红白喜事是另外一个有凝聚力的活动。不管是谁家办红白喜事,村里各家各户最少要派一个人去帮忙。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是谁家都要经历的。所以大家都很自觉,不管身在多远,都会安排人来帮忙。哪怕实在自己回不来,也会找在家里的朋友帮忙。这种互帮互助的集体活动,更是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久而久之,村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班底。总有几个是擅长做主厨的,总有几个是喜欢做饭的,总有几个是爱切菜的,总有几个是经常布席端菜的。所以无论红白喜事,在村里都可以独自运转起来。
唯一要请的就是唢呐师傅。十里八乡也就那么几个固定的师傅。唢呐需要鼓、大锣、小锣、京镲的配合演奏。这四个器乐比较简单,很容易上手。所以这些器乐一般是新郎的兄弟团来干,属于气氛组。
所以小谭去接亲,作为村里一起长大的兄弟,我们就当仁不让的要上手,组建这个临时的乐队,配合唢呐师傅,把喜庆欢乐的气氛搞起来。一路敲敲打打,到新娘家把新娘子接回来。
这件事情是大家都热衷的,我也不例外。
所以提前几天我就安排好了工作,20号和21号这两天是要去小谭家帮忙的。
我20号中午就回到了家,在小谭家吃了中饭,遇到我爸爸下午有事。所以我就替他去厨房切菜。凡是村里的红白喜事,我爸爸一般就是在厨房切菜。我也不止一次替他去切菜。切了一大盆红烧肉,又斩了五只鸡、四只鸭,切了一盆莴笋,还有半盆的瘦肉。还真别说,切菜是一个力气活,还需要一点平时做饭切菜的熟练技术。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案板太矮了,需要弯着腰。不一会儿腰就痛了,需要直起来活动活动才能继续切。
大概两个小时,所有的菜都切完了。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回家坐了一会儿,准备写文打卡,写了不到两百字就困了。睡一觉起来就听到喊吃饭,吃完饭就开始紧锣密鼓的排练。
我被安排打京镲,好久没打,好在大家磨合了一下,很快就上了手。
在座的有很多师傅,他们也算是这民间乐团的发烧友,有着丰富的打击乐经验。我们算是新手上路,虚心的接受了他们的教导。还听到老师傅们精彩的演奏。虽然就是简单的节拍敲击,但老师傅演奏出来的节奏和热情,完全甩我们几条街。这些老师傅们都五六十岁了,也觉得到了要传承的时候,分外细心的教我们。这也算是非物质遗产了,希望我们发扬下去。
唢呐师傅跟我们说,这次要跨市演奏,要我们好好对待,好好配合。要演奏出我们的精气神来。不要去别人的地方,被人笑话。我们信心满满,说绝不会给我们村里丢人。
晚上演奏了一会儿,师傅和徒弟配合的,新手操练的,师傅教着教着自己上的。大家七嘴八舌,说说笑笑,将晚上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按照习俗,我们的乐队闹了厨房,又闹了新房。晚上十点多,摆席吃宵夜,吃完宵夜,我们的排练任务就完成了。
新娘家比较远,开车要两三个小时,我们要赶过去吃早上的席。计划凌晨5点就出发。所以我们需要早点睡,尤其是开车的人员更要好好休息,攒足好精力明天早起。
我吃了两口菜,不敢多吃,怕吃多了睡不着。回家喝了一口水,洗漱完就上床睡觉了。想着明天又是热闹而忙碌的一天。今天已经用备用文打卡了。赶紧趁安静写下这篇文字,用于明天打卡。明天接亲的情况,等下一篇日更文,详细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