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提倡的做事情的方式是先拿到一套科学的理论,这套理论必须经得起逻辑的推敲,然后依据该理论推进和开展我们的行动,直到最终达成我们期望的目标。
问题在于,按照既定的理论所开展的行动,总会因为后期的各种随机因素影响而偏离预期轨道(说随机是因为在理论设计时无法完全考虑)。这个偏差的大小取决于前期理论设计的完备程度,因此前期的理论设计非常关键。
但是根据索罗斯的哲学理论,绝对完美的先验设计是“错误的”(也即不存在) ——— 甚至于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这种“绝对”都是错误的,对于投入使用的产品(实物或理念),“证伪”的工作从不会间断。
另一方面,既然理论设计无法完备,这一段偏差即无法根除。而事实中(以软件算法设计为例),我们相当的一部分工作量都在后期“填补”这段偏差。之所以“填补”,如上所述,是因为我们的设计在不断的接受各种场景的“证伪” ——— 证明我们设计的缺陷。悲剧的是,关键或致命的“证伪”总是被动的,那些要命的场景总是超出我们一开始的认知。
以上论断,一方面强调前期设计的重要,另一方面在说,我们要接受“证伪”机制是持续的事实,并且主动的寻求“证伪” —— 不是被动。
这似乎是一段空话,空话的特点就是无法被“证伪”,希望有现实素材来考验我的这番论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