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元年(875年)初,私盐贩子王仙芝在山东长垣(今河南长垣县)起兵造反。未几,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一个名叫黄巢的私盐贩子,亦聚众数千,起兵响应。
经过近七年的浴血奋战,虽然王仙芝战死,黄巢几次遭受重创,甚至一度只有两千人马,却最终于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攻破唐都长安。黄巢大军进入长安时,军队号称有六十万之众,“甲骑如流,锱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与曾经的窘况,实不可同日而语。
黄巢之所以能横行数年,而不被唐朝廷消灭,原因有很多。比如唐军战斗力不足,尤其是长安的神策军,情况最为严重。长安的神策军士都是富家子弟,靠贿赂宦官,得以名列军籍,其目的是为了“厚得禀赐”。平时只知华衣怒马,凭势使气,未尝经历战阵;ー旦听说要出征,魂都吓没了,争相以金帛雇佣病坊的贫人,顶替出征。
病坊里的人,要么身患疾病,要么是老弱无依者,这些人往往连操刀持枪都成问题,唐军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而守卫长安最后一道防线潼关的,恰恰是这些神策军,所以黄巢只用了两天,便攻下潼关。
另一个原因则是黄巢的军事才能。当时的藩镇,除了最强的河北三镇,以长江以北的藩镇次之,长江以南各藩镇兵力最弱,有些州县,兵力甚至不过两三百人。因此当黄巢南渡长江后,几乎一路势如破竹,直打到广东,而在河南等地转悠的时候,碰了几次大钉子,险些被消灭。
黄巢而黄巢能以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最终攻入长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各藩镇不愿将其完全消灭。
王仙芝、黄巢起兵不久,朝廷就派各镇兵马进行围剿。王仙芝等人攻打沂州时,被平卢节度使宋威击败,但是宋威非但不追击,反而上奏朝廷,说王仙芝已死。唐朝廷就这么白白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那么宋威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他后来曾私下对人说道:“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宋威的这段话,牵扯到懿宗时的庞勋起义。当时徐州一带,民风彪悍,“甲士精强”。咸通三年(862年),唐朝廷在徐州募兵两千,用以戍守岭南,其中分了八百人戍守桂林(今广西桂林市)。起初约定三年轮换一次,结果因调防的费用较大,到咸通九年(868年),戍卒戍守桂州已达六年,可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却还要他们再守一年。
戍卒听闻此消息,群情激愤,共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抢了兵器库,自行北归。途中,庞勋招纳逃亡兵士和农民,起兵造反。唐朝廷派出大将康承训,领兵征讨。康承训很快平定此事件,因功封为河东节度使。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他作战不力,懿宗立马将其贬为恩州司马同正。
刘巨容宋威所担心的,就是怕像康承训一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只宋威,当时许多将领都有这种心理,毕竟康承训一事才过去不到十年。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也是一个典型人物。
乾符六年(879年)十月,黄巢率领大军,从湘江顺流而下,沿路攻城略地,在攻占江陵后,又马不停蹄,奔袭襄阳。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组成联军,在荆门设下埋伏,黄巢由于轻敌,中伏大败,军队折损了七成有余。黄巢慌忙撤回江陵,南渡长江,向东逃入江西。这本是一个天大的机会,部下纷纷劝刘巨容穷追,全歼黄巢残军,刘巨容却说:“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不爱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
就这样,黄巢逃之夭夭。在江西连战连捷,人数很快又发展到二十万,为北攻洛阳奠定了兵力基础。《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对照宋威和刘巨容的做法,这两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