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份的时候,打算换一个新住处。
虽说找房子的过程颇费了些周折,但是结果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对于喜静的人,家是用来宅的,新旧无所谓,更别说是租来的房子了。只要出行方便,采光好,冬天供暖有保障,租房子的重点基本就放在厨房和洗手间设施的洁净程度上。
蚂蚁搬家般搬到新住处以后,才开始慢慢对周遭环境和临近街道了解起来。
从19层上望出去,周边都是半拆不拆的废墟,荒芜且杂乱。附近居民在废墟上开垦出一块一块的田地,种了些时令蔬菜,偶有熟透的红色西红柿喜兴的挂在枝头,阳光下闪闪发亮。偶尔还有成群的野狗出没,吓得我瑟瑟的不敢看它们。
小区里只有两栋建筑,却是封闭式管理,两栋高层分别谓之“一号楼”和“三号楼”。
起初心里有些好奇,有一有三,那么“二号楼”在哪里?是规划好了没建起来还是烂尾了?既然有了三号,会不会还有四五六?
问过小区里的业主,也问过遇到的物业管理员,大家都不置可否。
后来暗暗嘲笑自己,如果把“一号楼”、“三号楼”只看成是楼房名字的话,那与人名“张三”“李四”也就无差别了,有什么可好奇的。
就此算是放下了对“二号楼”在哪里的探究。
再有,小区西南角有个供居民步行出入的铁艺栅栏门,出门有按钮,进门要按密码,门下有6、7阶台阶。
因为有台阶的缘故,第一次从这个角门出去,只顾低头看脚下而没有抬头注意看对面街道门面房是做什么生意的。
走下台阶才发现,原来对面高台上平房门楣两侧有明晃晃的白色招牌:寿衣寿木。
迎着对面的门面房走过一段不长的小路,左拐,是一条很干净却不很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也都是平房。
东边一溜平房全都是做殡葬生意的,特殊日子里,会有艳丽的纸花摆在门口。
西边有两家饭馆,门口经常停着几辆写有特殊用途的面包车。
年轻时候对这样的地方是很拒绝和排斥的,现在想想,排斥和拒绝的不是这些店铺,也不是眼里看到的这些物品,而是投射在这些物品背后的真实存在——死亡。
因为内心有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才会拒绝和排斥。
这是我所欠缺的一门功课——生命的功课,到了这把年纪,终于补上了。虽说现在依然渴望能活得长久且有尊严,但是对生死已然看淡不少。
搬到这里一晃就三个多月了,从起初心里对这条街就算白天开车也不愿意路过的芥蒂,到现在,不但不会刻意想着绕路,即便晚上步行也可以缓缓且款款了。
甚至就连“寿衣”“寿木”“墓碑”这样不招人待见的招牌,在我眼中也成了的另一种风景。
记得早已作古的奶奶说过一句话:死人不可怕,活人才可怕。
细想想,奶奶说的话真的很在理儿。
《金刚经》说“不惊,不怖,不畏”。
当一个人不再畏惧生死的时候,还能被什么事情困扰住吗?
每个人的终极归宿都是在这条连接人生另一端口的小街上。穿上人生最后的华服,于方寸之间,彻底隐入尘烟,就像不曾来过一样。
再次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而遗忘是一定要发生的,就像这条连接生命另一个端口的小街,终将被人们遗忘。
![](https://img.haomeiwen.com/i4947419/66b849c341afdb9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