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次知道“孤独”的含义,是在高三那一年。
冬天到来的时候,我把自己裹在很厚的棉衣里,身子和思想都缩在里面,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受到庇护的蜗牛。
寝室在七楼,我常站在阳台望向对面的教学楼,一旦发现已经有同学开始晨读,我便开始恐慌。于是我也开始了一种“伪装”的努力。每天很早起床,很晚才回到寝室,在外人看来,我绝对不算懒惰,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种伪装出来的努力有多痛苦。
老师说一个有效的减压方法是多找朋友聊天,但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根本不适用。朋友来和我聊他们的成绩,他们考得不好,我为他们难过,但他们考得比我好,我没法用30分的成绩去为70分的他们真心鼓掌。
后来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傻瓜》,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悲伤。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悲伤。
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心。
02
高考前一个月,我爷爷去世了。那时候的我来不及悲伤,高考的压力已经让我退无可退。最直接的反应是睡眠,我常常睁着眼睛等天亮,脑子里好像有一根弦在绷着,很紧很紧。
有段时间我刻意地远离人,一个人上课,一个人打水,一个人去学校后门的快餐店吃饭。店老板是两个看起来有点冷漠的女人,有一次我坐在店里慢慢吃饭,她们指着我小声议论说:一定是成绩不好的,成绩好的学生哪会用这么长时间吃饭,打个饭拎上去不到十分钟就解决了。
我慌忙起身,抱起书本快步走回了学校。我内心难过又无奈,我意识到,那时的我连悲伤的权利都没有了,我的身份只有一个,高考生。
肉身的形单影只,精神的不被理解,让我明白孤独如同猛虎,能将一个人全部吞噬。
03
考上大学,然后毕业,我开始直面生活的真相。
最深的印象是不停地搬家,一个人,一年内搬了三次家 。第一次搬家的时候,房东多算了我180块钱,我走出巷子才发现不对,回去找她的时候,发现她早已把门锁了,我的电话也迅速被拉入黑名单。说不上多难过,就是觉得对人性多了一分失望。
后来我搬进一个很小的房子。除了上班,其他时间我都是一个人 。对面楼有个阿姨,终日在敲木鱼念经,我一开始听到十分烦躁,可后来觉得有来自别处的声音陪伴,聊胜于无。
有一些朋友问我,你是怎么走上写作这条路的?其实真是因为孤独无处排解 。那时的我有很强的倾诉欲,于是我给杂志投稿,自己写小说,电脑里卖不出钱的稿子有将近20万字 ,但是我却觉得,自己仿佛从长满青苔的山洞里窥见了阳光 。
孤独原来还有一种力量,让你从细碎的,平常的甚至苦涩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糖。
04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男友,没有室友,灯泡坏了自己换,买了米自己扛上楼,过稿了拿到稿费我就自己趿着拖鞋跑到楼下买瓶啤酒买点鸭脖,自己给自己庆祝。
这种感觉真的有点糟糕。
但孤独并不总是很坏的。一个人的时候,时间不再是奢侈品 ,反而可以肆意挥霍 。
我曾在一个夜晚突发奇想,10点钟背起书包去24小时书店,在那里过了一晚。倚在留言墙上,一遍遍地看完来自五湖四海的留言,在想象中把他们的故事拼凑完整……
我看到了这个城市从白天的坚硬转变为夜晚的柔软,也亲手触摸到它的温度,滚烫而真实。
孤独有时候就是这样,它让你探寻,让你折腾,让你感受,让你细腻,让你悲悯,也让你平和。
05
慢慢地,我开始学会和孤独做朋友。从反感一个人的状态,过渡到了不排斥一个人的状态。
我习惯在枕头下压一个记事本,每晚临睡前写写新小说的构思,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有了灵感,我还会爬起来把它记录下来。
洗完澡后我喜欢在脚上涂很多的身体乳,然后穿着袜子睡一夜,总觉得这样会让我的脚白一些。
我睡觉有时会打呼噜,睡姿也极其不好。
我没有叠被子的习惯,整齐的被子会让我觉得压抑不自在。
我总在想,除了我自己,很难有人接受这样乱糟糟的我吧?所以在有旁人的时候,我总尽力地表现得正常一些。但一个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最没有包袱,觉得自己像一个赤脚奔跑的小孩,谁都不管不顾,很快活。
06
导演王家卫这样形容孤独:
我一个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门永远不会除我以外的第二个人打开,不知道门会不会难过。我看着窗外的树叶缓缓落下,它是要飘向哪里呢?我突然听见敲门声,但没有去开门,因为我知道并不是我自己的门响,我知道现在不会有人来拜访我,也知道以后也没有。
而我这样理解孤独:
我一个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门不会轻易被人推开,不会有人打扰我。我穿最舒服的衣服在房间行走,花半天时间来看窗外的树叶缓缓落下。我看书,写字,吃饭,睡觉。突然听见敲门声,我欢快地跑去开门。也许是我等的人来了,也许不是。如果不是,我也不失望,毕竟这样属于我一个人的时光,再长些,也蛮好的啊。
自由多可贵,孤独的人恰好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