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行
先看两首偈语。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学在唯识行在禅
修在摩尼成在莲
世人弃之如敝履
我犹抱之夜夜眠
第一首是武则天所作,第二首是我自己胡诌的。
有几个概念,我要阐述一下,否则展开时容易糊涂。在我的认知里,佛学偏理论,佛法重实践,佛教则倾向于政治。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分的太清楚,尽管他们之间是有些许差别的。有鉴于身边的朋友,不是对佛学成见很深,就是望而生畏,今天来聊一聊佛学到底有多难。
无上、甚深、微妙法,三个词,把佛学的特点给表达出来了。无上呢,自然是指没有比佛学更好的了,这个好像有点儿王婆卖瓜的嫌疑,不妨先存个疑,好在佛学是鼓励大疑大悟的。甚深,就是平常所说“博大精深”的深,而且比你能想象的要深细的多。微妙法,这个就有点儿意思了,是说你要去体验,粗线条的日常思维是无法理解的。
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看似好理解,是说佛法难闻的意思,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当下末法时期,得正法真的是非大机缘不能遇啊。。。当然每个学人都会认为自己学的是正法,所以喽,才说百千万劫。一劫的时间有多长?自行搜索,保准结果吓你一跳。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是我这次碰上了,就要发菩提心、发大愿。注意“解真实义”这四个字,解,可以指学习、了解,也指用行动去理解,毕竟,佛学不像哲学,是门纯理论的学问,而是一套实践体系。
武皇的佛学造诣,可见一斑。
既然你有缘看到这篇文章,不如跟着我走一走,看看佛学到底难不难。
借着第二首的前两行,就从学、行、修、成这个过程开始吧。
初学佛法,肯定是从佛理入手。现在是信息社会,不像过去得一本经书难于上青天,一辈子当成宝贝。稍微搜索一下,入门的佛理知识便扑面而来。如果说难,首先是“苦”和“空”的概念,有点儿违背常理。一个年轻人、一个小孩子,你告诉他人生很苦,他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除非遭受了一番磨难。随着年龄的推移,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发现冥冥之中好像有股力量,这时候对“苦”的认识,就有了改变。至于“空”,就更难理解,这日思暮想、这花花世界,这山河大地,这宇宙银河,怎么可能是幻相呢?看来,多读《金刚经》是有益处的。对于思维能力发达或成功人士,这类人往往比较自负,可以读《楞严经》《楞伽经》,专治各种不服。在众多佛经里,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符合“科学精神”的,莫过于唯识宗。故而我说,学在唯识。
其次,佛理难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难在理解阿赖耶识。对于自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来说,的确不易。领悟的关键,在于对待“难证伪”和“未知”的态度,在于对“我”的深刻剖析。其实,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科学事实,已经在不断的证实佛法,只是根深蒂固的无明作祟,正所谓,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再次,佛理,难在“真空妙有”。空不落空,空出自有妙法,不是死寂一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没有一定的功夫,是见证不到这个境界的,有点儿难。
最后,佛法是不生不灭之法,一说就错。佛陀讲法,皆为方便。说都不让说了,这可叫怎么理解呢?难。
学习佛法讲究“二入”。即理入和行入。日常生活、工作应酬,无不可以践行佛法。做事认真,保持专注,心无杂念,禅意十足。以至于忘记条条框框,打破种种约束,自然智慧显现灵感迸发,更至于游刃有余圆融无碍。举个例子,你正在抄经,师兄过来了,问干嘛呢?答:抄经呢。不懂佛法的亲戚进来了,问干嘛呢?答:练字呢。你看,这就是方便智慧。这个阶段的难,在于摄心一处制心一念。外界纷杂,想做到精神内守,不容易。
修,涉及到佛学的出世间部分了,应该说,这才是佛学的精华和根本宗旨。很多人把出世间法,误解为躲进深山老林,逃避世俗生活,从而遭到大众批评。非也。“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方,称一百年为一世纪。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一切都在变化中,这个时间之内的叫‘世间'。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稀里糊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怎样才叫出世间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超出时间的约束,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能到这个阶段的,就少之又少了。光财侣法地,就能把你挡在门外。更何谈你的牵挂,父母老婆子女,功名利禄...放得下吗?放不下吗?这个代价你能承受吗?想好了吗?豁出去了吗?难啊难...[摇头]
最后说“成”。全球70亿人口,就成了那么几个人,这个概率,你要试试吗?这已经不是难的问题了,不说也罢。
这么一路分析下来。学,有点儿难。行,有难度,但起码自己可以去体验。修和成,难上加难。不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遥想佛陀当年,贵为王子,为何还要出家?不就是为了寻求一个真理、探索一个究竟吗?所以,在好奇心面前,一切的难,都不算难。
如果连好奇心都没了,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