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者的野望
“如何让历史记住你?”
“嗯……并没有这种野心。”
“……”
“跻身本时代舞台角落……不,能与优秀者为伍,我已心满意足。”
“……”
“事实上,这已非常艰难。”
最近和朋友扯淡,总爱举俩栗子。
一是说某个节目上,周星驰和马云谈笑风生。
不需要怀疑,不论两人过去有没有交情,甚至节目之前二人素不相识,他们也完全可以轻松地交流。
另一个,是我五月份去杭州玩的事情。
逛西湖的时候,我想到一个挺喜欢的著名程序员就住在附近,自己一直有结识对方的想法,但却完全不可能去找他。
为什么?
马云和周星驰是各自领域的一流人物,他们绝对知道彼此,并且无需费力就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沟通,甚至达成某些合作。
而我想象不到那个著名程序员有哪怕一丝认识我的理由。
大家都很忙,没有意义的事情,自然是少做些。
题外话,记得若干年前,在创新工场投资的某公司上班,有次李开复到访,许多同事争相挤着与其合照。
我一直不理解这有啥意义:镜头前再和气,人家根本不会认得你哪位啊。
当然,也不能排除同事们只是想捧捧场、装装逼。
一个在某领域建立了名望的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比如评论、推荐、交友、合作甚至于卖货……都更可能被传播、获得信任、打开局面。
而如果你是个一文不名的小透明,这世界随时会让你明白“现实从来残酷,历史何曾温柔”。
摆脱焦虑感
在你的生命里,你唯一真正拥有的就是时间。如果你把时间投资在那些可以丰富你人生经历的事情上,那你绝对不会输。—— 乔布斯
古人云:「饱暖而思淫欲」、「仓禀实而知礼节」。
而在这个时代,吃饱了肚子可能想自我实现,也可能想消费升级。
房子、车子、旅游、Nintendo Switch、Herman Miller 人体工学椅、Dyson 电吹风吸尘器、iMac Pro……
看,现代人真是欲壑难填!
物欲如影随形,精神空虚疲惫。
整天在社交网络上挥斥方遒,也无法摆脱夜深人静时的焦虑。
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想从其他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终于有一天,望着各大电商网站的购物车,摸摸钱包里的银行卡,想想上个月的账单,我厌倦了做一只单纯的消费豚。
安慰自己,追逐「消费升级」的道路永无止境,或许是个所有人合谋的陷阱。
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白“人力有时而穷”。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如此好事占尽只能是个梦,竹篮打水才是真实。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的人生通常只能在追求「鱼」或者「熊掌」的道路上一路驰骋,还不一定能得偿所愿。
于是换个思路。
本节开头引用的话,出自乔布斯 1994 年接受硅谷历史协会的访谈(人生的秘密),虽然是陈年鸡汤,但当我读到,仍有醍醐灌顶的鲜美。
是的,时间就是我们唯一真实的财富,尤其对贫穷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
只要有的吃、有的住,超越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这世上大部分事物,就都不会比「将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重要。
于是我暂时摆脱了焦虑。
为什么是暂时的呢?
因为金钱和名利同样是能够支配自己或他人时间的强大力量。
创作的力量
When you don’t create things, you become defined by your tastes rather than ability. your tastes only narrow & exclude people. so create. —— Why The Lucky Stiff
如何才能红?
博取名利的道路或许成千上万,但适合自己的靴子,从来不会太多。
当尝试重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我决定向喜欢的人学习。
为何我们会知道、认同、喜欢这些人呢?
为何我们在人群中将他们标记,高举?
毫无疑问,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
或者一本书、或者一个应用、或者一幅条漫、或者一个段子……不论什么,总之如同“歌谣”里面唱的那样,“Make something people love”。
所以人们报答了他们,将他们从芸芸众生中区分开来。
成功的作品附带名利,而哪怕是失败的作品,也挤掉了信噪,沉淀了特质,标记了身份,清晰地体现你的能为和价值。
创作让人们知道你。
你大声嚷嚷,人们会无视甚至厌恶,但你说起相声,人们就会汇聚过来。
这就是创作者的权益。
说起来,年轻中二的时候固然不曾当众指点江山,暗地里也免不了孤芳自赏,瞧谁都一般。如今深知,作为一个他人创作的消费者,躲在人群中喷这喷那,空洞地标榜品味,是何等肤浅狭隘。
随之,也愈发地不喜欢评论和观看评论。
所谓“一流的人做事,二流的人评论,三流的人吐槽,四流、五流的人评论或者吐槽别人的评论或者吐槽…… ”李笑来这话或者还想说别的,但我坚定认同其中对做事者和创造者的推崇。
评论只会是创作的附属,哪怕是再深刻精到的评论,如果脱离了具体作品,也不再有意义。
只有创作,才是永恒的。
现在就开始
有人说,在当代,我们应该像经营一个公司一样经营个人品牌。
对于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以为是产品。
所以,对于一个渴望自我实现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创作,他的产品。
不论大如一家公司、一部电影,或者小如一个应用、一篇文章……事实上,我甚至认为,只有创作,才能真正定义一个人。
每过一天,我心中「做点什么东西」的执念就胜过一分。
终于,我不愿再虚度。
「写作」,这就是我企图成为创作者的一次尝试。
不求名垂青史,不图闻达诸侯,只求雁过留声,当你在人群中发声,有人倾听,有人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