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大概都不一样吧,毕竟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在微博刷到一个“安乐死”的小视频,是关于某知名人士安乐死的过程视频。昨晚上睡前刷到的,看后百感交集。今天白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反而轻松很多。
我是一个非常惧怕死亡的人,虽然有时候并不怎么惜命。我常常在想也许是自己没有信仰的原因,从小生活在只有科学、没有鬼神论的世界里,早已经十分坚定的相信死后的虚无。那么生命的意义,之于我,又是怎样的呢?每一个年龄段的我,又有不同的理解。
小时候,只顾埋头成长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充满了憧憬,甚至不曾想到社会竟有黑暗的一面。当然,也从没想过死亡或者生命这个话题。但也不是完全虚无,在我的脑海里,至少还有这么一两个深刻的印记。第一个是小学阶段的,那一年我的身体不知道出了什么原因,从是流鼻血,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流,所有总是充满了恐惧。记得那次流的很严重,在家怎么也止不住,妈妈就带我去村里的卫生室,可是走在半路的时候,塞在鼻子里的卫生纸被鲜血弥漫填充,整个鼻子特别涨。恰好到了小河边,我对妈妈说,我想把卫生纸拿出来,妈妈就跟我一起蹲在小河边。颤抖的小手轻轻捏住了露在鼻子外面的那一段,用力往外一扯,带出来了很长的一段凝血,鲜血“喷涌”而出。那一刻,我几乎是要恐惧的想要晕倒,拼命捧起河水重新,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恐惧迅速袭满全身,我转头对妈妈说:“我不想死,不想见不到你们。”第二次是长大一些,也是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做一个小手术。这次的记忆没有那么细致复杂,只记得我换上了病号服,躺倒病床上,医生来推我。当我仰卧在床上,看着手术室的门檐在上空匀速移动而过时,我在心里想着:没有什么是比活着更重要的,等我出来一定好好珍惜。
这是少年时期,我对生活、对死亡唯一的两段记忆了。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聊起过,所以也不知道他人是否也有同我这般的感悟和心绪。然而,现在,在我已过30岁的时候,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讨论生命的方向、甚至是存在的意义。而他们也都同我一样,过而立之年,有家庭、有孩子、有工作。“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难道我们这一切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四十不惑”吗?也不知道,到四十来临时,是否会真的不惑。
所谓“上有老,下有小”大抵说的就是我们这个年龄,或者再长一些。孩子们都还咿呀学语、四六不懂,幸好父母虽上了年纪,但还能生活自理。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就是一个“奔”字,奔财富、奔健康、奔教育。财富就是努力挣钱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储备孩子的教育基金,防备家人的不时之需;健康就是“保温杯里泡枸杞、不再熬夜伤身体”,坦然面对健康指标的下滑线,开始惊醒那些不健康生活方式背后的伤害;教育就是面对各种早教班、亲子班、兴趣班、辅导班时的焦躁,看到朋友圈里“原生家庭的伤害”、“这样做你就毁了孩子一生”、“警惕这几种行为”……这些恐怖电影时候的慌乱。所以,我们不曾停留、不敢懈怠,奔向前方就是唯一的选择。
假如有一天,死神来了,我们又会是怎样的?有人说:你不痛,你便永远不知道那个人为何如此选择。是的,至少到现在,我仍旧年富力强,未受任何胁迫。所以,我只能以此刻的浅薄见识去揣度一个神秘的未知事物。我说,唯有情感不能放弃,你可理解?犹记得,我的孩子出生时的感觉。当医生将那个婴儿从我身体里取出时,仍处于麻醉模糊中的我,朦朦胧胧听到她向我诉说孩子很好时,内心里涌出的那股暖流,那种对生命的敬畏,我甚至在心里默念:“人生终于完满了!”。所以,如若那一天到来,我一定是不舍心头之爱的。恰好那段“安乐死”的视频里,他最后是躺在儿子的怀抱里离开的,我想他虽有万般不舍,但总是安定的。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我们便看不见死神。倘若父母不在了,那就要真的直面空旷地荒野了。若受了天大的委屈,孩子们最先想到就是家,是那最爱自己的双亲。就算是孩子已经六七十岁,只要父母在,仍然可以耍赖撒娇。若是我们不能做孩子了,失去了这一归处,不知该有多么惶恐。所以,人生最当珍惜的便是亲情,一处是记忆,一处是未来。
趁现在,好好爱。世间万物,唯有情感不能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