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悉尼兽医学院的贝瑟尼·威尔逊领导了一项对狗狗竞赛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080只狗狗的数据,包括12品种,大小和受人们喜爱的程度都不一样,结果显示:公狗比母狗更能在项目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这让人很震惊,导致狗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既不是裁判的性别,也不是训狗师的性别,而是参赛犬本身的性别。参与比赛的狗狗,不仅仅是要进行选美,赛事最终的目的是评估狗狗的综合能力,以生产高质量的纯种狗。这个比赛并没有生硬的标准,而是根据每个品种应有的标准来,比如一个品种该有的样子、如何活动、怎么表现等,这可以看做品相和个性的呈现。

这个赛事是国家级的,每个品种的狗都有对应的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赛事所需的相关资源。因此在比赛中,对狗狗的具象描述很具体,具体到身高和体重以及皮毛特征,乃至颜色,眼睛的样子,耳朵的形状和位置,尾巴等等。

一只狗在参赛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还有测试,以更好的表达该品种的理想特征。但是,根据一些实际情况,对某些品种狗的特征也会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各个地区对狗狗的品质的标准并不统一,比如北美有200多种,而欧洲则高达400多种,这意味着裁判和评委们要考虑很多因素来确保赛事的公平。

在赛事的早期,狗的性别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在不同的参赛组里,公狗和公狗竞争,母狗和母狗竞争。但是,只要选出了最好的公狗和母狗,它们就会和其他一些曾经得冠的狗同台竞技一决高下。正是在进入决赛环节的时候,公狗和母狗开始相互竞争,这个环节就是研究人员关注的地方。

研究显示,参赛狗在性别上的数量差异不大,公狗占48.4%,母狗占51.6%。尽管母狗在某些方面占有优势,但公狗获胜的概率为62.8%,母狗只有37.2%,这表明公狗在竞争上完全碾压了母狗。

研究人员还还从混合性别竞争中发现雄性在竞争上的优势,他们用混合竞争的方式将其他的品种纳入到一起比赛,结果再次令人震惊:从性别来说,公狗在群体性上获胜的次数几乎是母狗的4倍。

人们对此表示了怀疑,为什么公狗总在舞台上占据上风?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设想:这可能不是法官对母狗的特别偏见,有可能是裁判在毫无偏见地遵守犬种标准,但这些标准是无意中写成的,以公犬为理想的版本。那么这会不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即使排除掉狗狗竞争中的性别差异,但人们还是在潜意识上认为公狗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事实上,比赛还涉及到一些其他问题。一般来说,在大多数的狗类品种里,雄性的体型要大一些,更加活跃,如果要狗狗列队,会明显发现公狗比母狗要显眼一点。但是,母狗显得弱小还取决于它们的生理特征,比如每年的发情时期会导致它们经常脱毛,和公狗相比,就会显得皮毛有些薄弱,如果母狗在脱毛之后不久就要求参赛,这显然对它们来说不公平。

- Battle of the Sexes in Best of Breed: Sex Influences Dogs' Success in the Show Ring.
PS:专注与生活、生存环境,教育成长相关的心理科学,有兴趣的可关注,有问题可联系,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