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知道辛弃疾,就是因为这首词。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时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因为大家都曾经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
有网友描述辛弃疾,心有猛虎嗅蔷薇。
像北宋的范仲淹一样,辛弃疾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最佩服他的是,23岁时竟带领50人,敢闯金人的有5万兵的军帐,活捉一人。
这样一个能臣,幸且不幸身在南宋。
清康熙帝对辛弃疾作如此评价:“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周宣王和看光武帝都是所谓的中兴之主。
这是一代明君对一个生不逢时的名臣的惋惜。
说辛弃疾幸,是他的身份始于一个极差的开局,却算得为宦一生也施展过抱负。辛弃疾的祖父在北宋灭亡后,未能南渡,在生活困境中做了金人朝廷的官,这在汉人正统观念中是“虏官”,后来辛弃疾借北地起事投往南宋,依旧被人诟病“归正人”。在背负着出身原罪的境况下,辛弃疾依旧得以在南宋朝廷的各种职位上施展其志,不能不说他是幸运的,甚或说他得遇宋孝宗是不幸的。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心目中的自己应该金戈铁马,喋血沙场。然而沙场近在咫尺,他却难以策马扬鞭,最终以词章传世。
辛弃疾一生传世词章六百二十多首,是宋代留下词章最多的词人。
辛弃疾没有遭受太多人生磨难,但家仇国恨,郁结于胸,其志向难以实现,这使他的很多词作充满忧愤悲壮的色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读这些词作,让读者感到心酸而壮烈。
辛弃疾的乡情词清新脱俗,别有一种风情。无论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还是“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抑或“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都充满了生活情趣。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辛弃疾笔下,乡俗俚语可入词,如“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语气助词可写入词中,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问答也能入词,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词的另一个特色是大量应用典故。以他最为著名的《永遇乐》为例,先后用了“孙仲谋处”“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廉颇老矣”等典故,典故的密集程度,为其他词人所鲜见。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则概括他的词为:“肝肠如火,色笑如花。”
朱熹的再传弟子徐元杰,将辛弃疾的作品喻为阳春白雪,世所共珍;将他的人品比喻为瓢泉的秋水,纯净清澈。
有趣的是,后人还形象地将辛弃疾比作“词坛飞将军”“词中之龙”。
辛词欣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怱
见。
传唱度最广的一首辛词,怕是这首。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
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