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姓包名拯字希仁,民间昵称“包黑子”。 其实包拯一点也不黑。他面目白皙、清秀、俊朗,是标准的白面书生。他方脸阔耳,但并不魁梧,还有些矮,在当时算七尺男儿,用国际长度单位折算,只有一米六强。 民间传说中,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从小遭父母遗弃,由兄嫂抚养成人。历史真实中,包拯父严母慈,生活在一个健康、富裕、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人们能够记住的是包拯是位大孝子。他考中进士后被授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没多久,因父母年迈,毅然辞职,回家陪伴、赡养父母。 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后,他才重登政坛,被任命知天长县(今属安徽)。 这一年是景祐四年(1037),包拯已经三十八岁。与他同年的王尧臣已为翰林学士;韩琦拜右司谏,为谏官;赵概入馆阁;吴育亦为谏官;文彦博任殿中侍御史。 十年时间,恍如隔世,我如燕雀,他人已成凤鹫。
民间传说中,包拯耿直、公正、不畏强权、敢于跟皇帝叫板,这一点倒是契合史实。 推倒张尧佐,就是包拯叫板皇帝的生动案例。
包拯前后弹劾张尧佐共七次,可谓不屈不挠。一个外戚的任用,成就了包拯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的形象。
文彦博三度为相,前后跨度50年之久,可见其能力卓越。文彦博不像夏竦那样阴险毒辣,因此被称为“贤相”;但他也决不像范仲淹那样执着于道德的完美,让虚名束缚手脚。他是个精致的实用主义者,为了目标可以迂回曲折,可以委曲求全,也可以不择手段。
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敌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消灭他,而是将他变为朋友。
宋朝风气,敢于顶撞皇上,反而为人敬仰。此事之后,唐介虽然远去岭南,他的“光辉”事迹却广为传播,被一些文人当作楷模。人们称赞他“直声动天下”
彼时的士大夫之风,更看重他们心中的正义,不唯上,不逃避,耻于权势,虽然偏激,但依然可爱、可敬。而宋仁宗优容言事之臣,为这种风气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