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华杉详解及读书笔记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这个至善就是一切事物皆能举措得当的中庸之境,孔子说不可能也,颜回三月不违仁只是其中一项。有了这个至善就心有皈依。
>> 朱熹和张居正讲解说,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
>> 朱熹和张居正讲解说,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
知道了理解了至善,则处事为人有定则、定法、有章程章法,不会犹疑反复、飘忽不定。
>> 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 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有了定法定则就不会受机会诱惑、小道牵引,世界有条不紊,不会扰攘不休、乱七八糟、毫无条理。静不是不动,而是循理而动,静在其中。
>> 静,是静心,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 静,是静心,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安者,不急不躁,安于其位,素其位而行,尽天职而已,缓袍安歌,安定从容。
>> 安,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
>> 安,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
每一个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精熟之,人亦如此。止、定、静、安后,才能深思熟虑,把握全局和精微之处。
>> 虑,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里既然安闲,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
>> 虑,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里既然安闲,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
得者,得道也。得己之至善之境也。盖道一也,而用之各有特色风格表现,姹紫嫣红开遍,各有千秋。
>> 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
年已五十,而不能自立,惜乎惭乎!
>> 张居正说:“到三十的时节,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 张居正说:“到三十的时节,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立,就是定。立法定则,“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 《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却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就把一生的志向确定了。
>> 《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却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就把一生的志向确定了。
有纷扰而不动心。
>> 那么四十而不惑呢?是因为心静了。
要有定法定则。
>> 学习“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就是问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知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静安虑得”了。
>> 学习“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就是问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知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静安虑得”了。
当前的功夫,就在于定,定法、定则。
>> 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 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原则就是止定之处。
>> 所以你只需要管原则,哪头是本,哪头是末;哪头是先,哪头是后。然后就照那本、那先的地方去做,这不是活得很简单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