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我去到老友阿云的城市与他小聚,因为两年未见,又加上小酌了几杯,话就多了起来。谈话中他随口提到了一件事,是关于一次与父母的矛盾。
有一次他在家的时候,父亲外出,刚好想起家里有一件很着急的事需要阿云去办,就给阿云打了电话。老友说到这里,其实我大概就猜到了,他肯定没有注意到父亲的电话,阿云以前跟我们相处的时候就始终有手机静音的一个习惯。
父亲接连打了几次电话阿云都没有接,便错过了那件事,后来父亲回家的时候就狠狠骂了他一顿说:“你平时手机天天不离手,话也不说,整天看手机,现在怎么就接不到电话了。”阿云性格本来是很好的,不知怎么的,那天就硬回了一句:“我不在家的时候你们怎么不给我打电话,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们就有事找我了。”
父亲本来很生气的神情在此时顿了一下,之后便没再说话,慢慢的坐下。阿云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便也没再顶撞。
阿云跟我说,手机静音这是在外面上学很多年后养成的习惯,因为怕上课时影响了老师上课,下了课又怕打扰到身边的同学,再加上也很少有人会打电话联系,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人在外的时候,父母除了周末也基本不会打电话过来,即使是周末,也多数是自己打回家里。
他说,后来仔细想一想,其实父母是怕影响到自己,所以才很少打给他吧。从那以后,他每次回家都会把手机静音关掉。后来我想,他可能并没有get到事情的关键点。
我们独自在外时,总是有一个少说多做多看的心理,生怕影响到别人。这种习惯独自在外时本来没什么槽点,甚至是很好的处事方式。但坏就坏在,人一旦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就会形成一个固定思维,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什么场合,下意识的就会保持这种惯性。
就在昨天,我妈妈也因我的这些表现跟我做了一个交流。她问我为什么在家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安静的看手机,也不说话,游戏,听歌时也不发出一点声音。我说我这不是怕影响到你们吗,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私人空间不是。
听完以后她想了想说:“给与每个人私人空间这是没错,但是也不应该过分夸大私人空间这种说法,而且所谓私人空间也是分场合的。在家里,一旦你过于注重私人空间而舍弃了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亲情也会变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如以前那么密切,甚至会产生矛盾,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接着又说:“你怕影响到我们,其实不需要这样想,有时候我们是希望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玩什么,接触些什么新的东西的。你长大了,或许有你的世界,但我们的世界,更多的是你。”
妈妈的这番话毕竟还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自己的错误思维中。本来只是想把手机调成静音的的我们,不知不觉中,甚至把我们自己也调成了静音模式。本以为这样是给与了别人私人空间,给与了别人尊重,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南辕北辙。
我们应该反思的,绝不仅仅是手机静音这一问题,其引申与反映出来的,更多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交流沟通的忽视和与人相处模式的错误理解。
之间我看到一篇新媒体作家王星星的文章,名字叫做《北京把我调成了静音模式》。其中大体内容就是讲Ta在北京工作时,大家之间都很少交流,其一天都只是能说上寥寥几句话。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何处不一样呢?
这一个社交平台泛滥的时代,能打字,就避免说话,久而久之,我们就害怕说话。
这种思维模式一经固定,就使得我们不分场合,时间,人物。都不愿意去深入交流。
但我们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任何时候,能说话,会说话,都是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