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不知道唐河,只知道唐县。即使是唐县,也是听闻了唐县塔以后才知道的。
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泰岳的老师,他是一个小个子老头,经常手执一杆旱烟袋。有哪位学生犯了错,他便用烟袋锅子去敲这个学生的头。
挨过他烟袋锅子的学生,竟然都认了。没有一个反犟的,就连家长们,也没有人找过他的麻烦。
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起了唐县塔。
他说,他是上过唐县去的,也登上过唐县塔。那唐县塔特别地高,能高到什么程度呢?人站在塔上往下看,下边的人就像是蚂蚁一样。
老师的比喻生动而贴切,把唐县塔的高耸挺拔,以及它那巍峨的气势,全都包括其中。给学生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们插上了联想的翅膀,也为学生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唐县塔到底什么样?每个学生心里,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形象。
这也就激起了同学们的欲望,心想着,有一天,有必要上唐县去一趟,别的不为什么,就是要去看看那座有名的唐县塔。
老师没有说那座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具体哪朝哪代,恐怕老师也说不清。不过,从那时开始,同学们便知道唐河的标致之一,就是著名的唐县塔。
只要见过唐县塔的人,仿佛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即使是最实诚的人,也会和别人喷上两句。
我们生产队的大增哥,他是个实在人,不会花言巧语。他也是见过唐县塔的人。那是他随生产队的社员们上唐县出差,有幸看到了唐县塔。
不知道当时我们生产队的社员们看到唐县塔以后,是如何议论的。只是到他回来后,才忍不住对别人说起那唐县塔的奇闻。
他说:有一年,唐县塔上落了一只虫益儿。那只虫益儿跟个鸟儿一样,叨了颗桑树籽,出了棵构树娃儿。
他这话,马上成了大家的笑柄。我们知道,在我们豫南丘陵,所有的鸟类都统称虫益儿。说虫益儿像个鸟儿,那就是一句蠢话。况且,桑树籽怎么能长出棵构树娃儿呢?
有必要多句嘴,说说这个“树娃儿”。“娃儿”是儿化韵,也是父母对自己儿女的昵称。但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只要是幼小的,皆可称为“娃儿”。比如小树苗,就称之为“树娃儿”。在动物界里,所有幼小的,无不称之为“娃儿”。如狗娃儿,鸡娃儿,羊娃儿,牛娃儿,猪娃儿……
其实,大增哥的意思是,在唐县塔上落了一只鸟儿,那鸟儿的粪便里有树种子,鸟儿的粪便落在了唐县塔上,所以,在唐县塔上长出一棵不大的构树。
高高的塔上长出一棵小树,也算是奇景。
于是者乎,村人们便会说:“看景不如听景。”
往往,在人们的口中,或许会把那景物夸大,说得更加吸引人。而到实地去观赏时,一切的神秘全消失了。没有了神秘感,也就失去了对人的吸引力。
关于唐县塔的传闻,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三个人,分别是唐县、社旗和南阳的,他们在各说自己所在地的最大物件。
唐县的那个人说:唐县有座塔,离天一丈八。
社旗的那个人说: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通到天里头。
南阳那个人说:南阳有块砖,比天大三圈。
唐县那座离天一丈八的塔,如今仍在。南阳的那块砖,恐怕是汉画馆里的汉砖吧?那砖上还雕刻有女娲和伏羲交媾图。遗憾的是,赊店的那座春秋楼,早在咸丰七年(1857年)的时候,被捻军头领王党给烧毁了。
我一直也没有机会上唐河去,所以,为不能瞻仰那离天一丈八的高塔而抱憾。不过,我还是百度了一回。
原来,唐县塔不止那一座。第一座名叫泗洲寺塔,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共11级,高49.75米。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一层楼以2.8米计算,这座塔就将近18层楼那么高。
看来,当年我们的王泰岳老师说的竟然是真的。他没有骗我们。
另一座叫做文笔峰塔,建于明清时期,相对来说低了一些,只有30米。
关于唐县塔,各地有不同的传闻。但都是对于美丽景物的描述,或者是其他的轶闻趣事。不管怎样,都是在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