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我们父母辈眼里:省钱和节约钱是可以划等号的,花钱和浪费钱亦是可以划等号的。这种思想的形成萌生于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来源于生存现状和现有经历,一旦形成就很难转变。
其实,省钱和花钱只是简单的财务调配问题。它们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属性。
省钱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
当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寥寥无几时,你自然会变得节俭。因此,省钱在最初一定是跟贫穷划等号的。
当然,这个世上还是有一些人,已经拥有了显赫的财富和地位,看上去却依然节俭非常。市面上的书籍都会告诉你,那些顶级富豪在拥有了巨额财富以后,在生活上依然是如何节俭。
比如李嘉诚一件西服能穿几十年,一张纸正面用了以后反面再用;马克•扎克伯格的座驾仅仅是一辆本田,最近也只新购了一辆大众;约翰•考德威尔每天骑车上班,自己剪头发之类的……
姑且不论这些事情的真实度,有一个谁都应该知道的事实是:他们现在的财富肯定是与他们的节俭没有太大关系的。
他们所有的节俭行为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而并非是刻意省钱。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仅能证明他们可能曾经是穷人,他们曾经跟你一样,除了省钱毫无选择。因此某些小习惯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现在都还留着。
学会正确省钱姿势,先知道何为成本
有个富人说,成为富人的秘诀非常简单,就是每天往口袋里放入10个金币,只拿出9个来花,长久下去,你就能成为富人。
这很明显只是寓言故事,为了说明积少成多这个宇宙级真理用的。但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却远比这样简单的道理要复杂得多。
积少成多是一种静态思维,它既不考虑通货膨胀,也不考虑金钱附着在人身上引起的价值变化。它人为地创造了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但显然不符合实际。
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以及与世界产生更多连结的机会。比如有些人愿意多花20万购买更靠近工作地点的房子,节省通勤时间。相比省下这20万的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或是获得更多陪伴家人的体验,这些都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弥补的。
正确的省钱方式,是在不牺牲体验和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省钱。比如团购电影票,不影响体验,也不浪费时间,当然可以选择省钱。
要想学会正确的省钱姿势,先得知道什么是成本,省钱增加了哪些显性和隐性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如何。
开源永远大于节流
开源和节流虽然总是一起出现,但它们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节流受制于你的总体收入水平,因而有上限,开源则没有。
假设有两个人,A喜开源,年入百万却总是月光;B喜节流,年入10万却能省下80%。要问10年后谁能攒下更多的财富?显然是节流的B。
但如果A有一天幡然醒悟,他一年节流下来的钱,就抵得上B数年的总收入。收入的差距让A和B的地位、价值、眼界、认知都有天壤之别,节流可以说节就节,开源岂能说开就开?
大多数时候,开源和节流并不冲突。但当两者产生分歧的时候,站在开源的一边总不会错。
积累财富很重要,它是你的原始资本,但如果你要展翅翱翔,创造财富更重要,它是你飞翔的翅膀。
另外,反对无节制省钱绝不等于赞同乱花钱,非理性冲动消费或是超出自身能力的超前消费还是要不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