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山东人,老家在济宁。奶奶家境比较富裕,我记忆中奶奶经常说:“城里有买卖,乡下有地”。好像在城里有一个点心铺,在乡下至少有十亩的桃园字,还有两亩的瓜地。
有西瓜有香瓜,香瓜很甜,西瓜不是吃的,是要瓜子。奶奶小时候和家人去地里劳动,说在西瓜上面划个十字,然后扣过来,过些日子就可以去收瓜子了。特别好玩,都是一堆(蕞)一堆的。
奶奶小时候经常帮家里干活,给地里送饭。说夏天给地里送的饭很香,(奶奶说有时也吃煎饼,抹上自己家做的辣椒糊(四声))有花椒叶蒸的卷子,有自己家腌的咸鸡蛋,还有一大桶绿豆汤。说一定要让地里干活的人(也有雇来帮忙的人)吃饱,人家才能给出力气。舍不得给人吃,人家也肯好好干活。
奶奶一直节俭,但一辈子从来不怕人吃饭。无论自己家人还是客人,只有多吃就高兴。奶奶和爷爷是一个脾气,爷爷就好鼓捣着吃,即便在困难时期,也要想点办法做些有滋味的吃的。爷爷说,人舍不得吃,死了都对不起阎王爷。奶奶说“你爷爷肯定对得起阎王爷”。
奶奶有一次和姐姐去地里送饭(奶奶姐妹七个,是最小的,也有几个兄弟。奶奶的父亲一直说生女孩都是赔钱的“货”,但对女儿们都很疼爱,还让奶奶去上学识字。),是个大夏天,天气特别热。回来的时候,奶奶渴的不行,去找人家讨口水,结果不知为什么没讨着。渴的不行,看到人家磨镰刀的水罐有水。喝了才解得渴。看来劳动还是挺辛苦。
奶奶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的美德,不过也真是辛勤劳动了一辈子。
奶奶家在当地很受人尊重,人们称奶奶的父亲“三老太爷”,好像辈分也比较大。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谁家要是过来求帮,可以说一声就到萝卜窖里挑两筐萝卜去买,自己赚的钱。可人家到麦收时,不用叫,自己就来帮忙收。而且不用镰刀,整个拔好喽打成捆。说一声“三老太爷你叫人套车来拉吧,都给收好了”。
奶奶受到家里的影响,从小就爱帮助别人。有时街坊有困难,奶奶就从家里拿点钱给人家。收家里堂屋有一个钱柜,里面有好多铜子。让奶奶的哥哥抬着柜子,奶奶拿一个树枝一捅,“哗啦”掉一蕞,就送给邻居。奶奶说反正里面的铜子也没数,也没人知道。
奶奶小时候有时也会和街坊的大妈开玩笑,邻居有位姓贺的大妈,奶奶有时就说“喝大婶,您今天喝几碗呀”,贺大婶就笑着说“这小闺女子”。
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提起家乡还是很想念。但后来来到北京,生活不是那么稳定,又遇上那么多的事,纷纷乱乱的,基本上就再没有回去。后来生活好了,但离开家时间太长了,怕家乡也没什么亲人了,也就没有回去。
八几年有一次奶奶的六姐来北京看奶奶,住了好几天,两位老太太挺像的,都穿大襟的衣服。聊得很高兴,后来姨奶奶回家了。奶奶说,来了欢迎,不来也不想了。
常年艰苦奋斗的生活造就了奶奶坚强的性格,也或许是有勤劳简朴、坚强的性格,才能支持奶奶度过那么多艰难的生活。而且一直乐观向上,很少愁眉不展,从没流过泪。令人钦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