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穿越父母的焦虑,理解背后的爱
今天来聊聊“恋爱焦虑”这个话题。
契机源自于昨天看的《人类木马程序》一书中的一段话——
不必继承父母的焦虑,你有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你可以理解他们的爱,穿越他们的焦虑。
之所以对这句话有所触动,缘起的案例以往的文章中提及过,不过今天再来聊,会有更多一些东西挖掘。
事情的背景其实和大多数人面对的情形是一样的,父母总会以各种形式旁敲侧击提醒你该结婚了,结了婚的又提醒你差不多该生孩子了,生完头胎又开始催促你该生二胎了。
总之呢,就是似乎总能把话题拉到这些领域,似乎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的主要内容值得关注了。
尤其是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为啥他们老来干涉我,当时觉得烦透了。
所以以往会有很多不愉快的沟通,慢慢我也懒得理会了。
后来不知道什么契机,大概是因为和朋友的一次沟通,他遇见了相似模式的不同问题——
家里人不断打电话问,到哪里了,怎么还没回来。
我朋友就很烦躁,觉得自己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还和三岁小朋友一样被这么管着,觉得太压抑了。
所以就也很生气。
当时回应这个沟通的时候,说着说着自己大致有一段这样的表达——
可能他们的本来出发点都是好的,这是真的。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目的。
所以也许可以沟通一下方式。
这么一说完,其实很自然过渡到自己面对的问题上——
父母的那些催促,确实让人心烦意乱,但是想来本心是好的。
只是方式上值得商榷,而且他们可能也并不知道方式不对,以及,也不知道我到底怎么想的。
尤其是之前可能提过,估摸着我得30岁才会考虑结婚,他们觉得太晚了,以至于觉得我在糊弄他们,根本不想结婚。
想明白了个中缘由,我琢磨了各自的出发点,而后想了想怎么沟通,然后约了个专门的时间来聊这个话题。
打那之后大半年,再没听到像之前一样的催促,也算是侧面印证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现在再来看,如果内心一直感知的是父母表层的催促行为,最后一定是抗拒。
但是透过行为看见他们的底层之后,言语和行为都跟着有了变化。
我想,与父母的相处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父母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与我们不同,但是父母又天然会来“教导我们”,理念不合,话不投机半句多,矛盾也就来了。
但是,当我们能够清晰知道,我们真的可能不一样,以及,不是好坏的不一样,而是经历导致的选择不一样时,也许会多一分理解。
“父母不是故意如此,而是只能,也只会以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无需指责,也无需对抗,重新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就好。
毕竟,接下来的路,其实是自己要去走的。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