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结果源自于家长的付出。我们把父母分为四个层次。
肯为孩子花钱提供物质满足的是第一层次;肯为孩子花时间提供情感满足的是第二层次;肯为孩子学习追求卓越的是第三层次;肯为孩子改变知行合一的是第四层次。所谓养育养育,养说的就是生养,指前两个层次的父母,当前社会大多数家长都处于这两个层次,更有甚者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生而不育,如何要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育就是教育,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三四个层次。能积极主动的为孩子学习的第三个层次的父母就是能看相关文章或者通过各种平台学习的家长,也就是在群里学习的家长朋友们。当然当前社会这样的愿意学习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了,但如果能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第四个层次确实很困难,所以很少见了。如何突破瓶颈成为第四个层次的父母,就是要学完以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尝试着去使用,把所学所想操作好,可想而知,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前两个层次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有差异的。《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的,人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人。如果某些人只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不愿意反思和学习,甚至不接受他人的建议,并且还有可能逆反,那么这种人就是固定型思维,估计就停留在一二层次,从而也就影响了孩子的教育成果。但是如果父母懂得反思学习听取建议,并且知行合一,直接影响的就是孩子。可惜的是,后者父母无论怎样都会成长,孩子也会教育的很好,前者却不能……一个人的经验有两种获取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各位家长自己在教育孩子当中不断的摸索出来的经验,可是当你有一天幡然醒悟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不能再回头重新教育。而间接经验就是需要各位家长不断的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正确的、一致的家庭教育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各位家长朋友们能够从大量的案例中获得经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再有就是,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再有就是,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孩子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是母亲读,父亲也要读。这个父亲5年里和孩子一起读了184本书。他说一开始没感觉,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阅读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开始主动拒绝应酬,跟孩子一起读书。他说:“这5年里,孩子上了小学,我上了大学。”后来他跟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而媒介就是书。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如何做父母更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想跟父母们分享的是四个字:父母难当。
父母难当,那就多一分坦然,就像园丁,尽心地浇水,上肥,修剪,其它的,就交给花圃自己;
父母难当,那就多一分耐心,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像等待棵树成长一样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父母难当,那就多一分开明,我们要尽心,但是不要求全。做到家长该做的,就可以安心。最终该对孩子的生命负责的不是别人,而是孩子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