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老帅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在《家庭关系》中,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让我触动很大。
故事还得从陈海贤老师的妈妈讲起。陈老师的妈妈8岁时失去了父亲。当时村里开始发展夜校,由一个下乡的知青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认字。村里的孩子都上学去了,陈老师的妈妈背着自己缝好的小书包也要跟着去,可被后面追来的家长硬生生拦了下来,夺走了她的书包。理由是,一个女孩子,读什么书啊?以后嫁人就好了。
陈海贤老师出生后,妈妈就有很高的期待。但在重大的人生选择上,比如读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从来没有进行过干预。让陈海贤老师觉得,自己之所以取得的一切成就,是自己选择和奋斗的结果。可后来的一件事,让陈海贤老师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天,陈海贤老师带着妈妈去银行存钱,有个柜员嘲笑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却说:“虽然我不认字,可是我儿子是博士,他读过很多书,还写过书。”
瞬间,陈海贤老师才知道,原来自己读书的一部分,是为自己的妈妈读的,妈妈想弥补童年时的遗憾。因此,陈海贤老师告诉我们,当你带着家庭的视角去观察个人发展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下一代的人生道路,往往来自上一代埋在心里没有达成的愿望。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妈妈一直是家里的唯一的顶梁柱。早前的农村,妇女当家自然受尽别人不时的冷眼和欺侮。我从小学习不错,一直名列前茅。妈妈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很少让我分担家务和农活,即使是在最为忙碌的春种秋收之时。
后来我到县城读书,打破村里近三十年无人到县城读书的记录。学校是住宿制,每周回家一次,我清楚记得,每次回家妈妈总会早早的在村口等着我。看着焦急的妈妈,我总是说,不用等我,我自己会回家的,根本不理解妈妈的用心。
学完陈海贤老师的课程,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求学承载了妈妈的一部分心愿。我家住在村东,从学校回家要从村西经大半个村才能到家。我能想像,妈妈每次到村口去接我,沿路碰到熟人问起干啥去时,妈妈自豪地说道:“去接我在县城上学的儿子!”和我一想回家时,不时惹来别人羡慕的目光。我想那时的妈妈多么骄傲和幸福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