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爱说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也有很多人去尝试解构,比如沟通的漏斗模型,比如“未经他人恶”,突出一个沟通无用,必须是经历相似才有理解的可能。甚至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是经历相同就行,必须是对经历的评价相同的才行。
于是我在想,有内有一种可能,对于某事某物看法,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具体实在的大脑功能呢?
这种功能无法命名,因为它并不是统一且每个人都可能获得的固定功能,更像是每个人大脑这个“主程序”或者说“操作系统”的个性化小插件。
无法命名的另一个原因,便是数量一定是极多,而且往往影响深远。比如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影响很多类似事情的看法,而对多件事情的理解又能组合成对其他一些事情的理解,不断组合不断碰撞,经历极其复杂(但我们浑然不觉)的大脑运算之后,形成我们“直觉”这个“自动执行程序”的基础。
当然,最终是否真的按照直觉执行,还得看我们是否还想通过大脑再次进行权衡。
那么这样“人类很难互相理解”这件事就很好理解了。大家虽然可能出厂设置一样,经历的装机过程类似(接受教育的经历),但内在个性对于这一切的理解很可能有着极其恐怖数量级的细节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这就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互相之间有共同语言--虽然这只是理解的开始,远还不能达到理解。
而相比起这些巨量的信息,语言的表达,甚至表意识(前意识、浅层意识)的处理相比之下都显得极为匮乏。绝大多数计算、运算都只存在于大脑深层(潜意识等)之中。
所以,也只有“直觉”“下意识行动”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对一切的感知和认识,只是这其中的解构也比较复杂。
而这些数量极为恐怖的“小功能”“小插件”,也决定了不同的大脑之间是否兼容。兼容的话,就算不能深入理解,起码也能聊得上话,甚至能当个朋友。
那如果两个人能奉为知己,那么必定是两者的“兼容性”正好对得上,或是其中一人兼容性完全包含另一人,而反过来另一人又能基本满足原本这个人想要被兼容的部分……大概如此。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是我们可以计较的,必然是先因为直觉而有一个基本的互相吸引,然后再在不断接触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
而这个过程中,想必也是我们互相之间交流数据、增加更多“小功能”、互相提升兼容性的过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