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线上听了一位老师的分享,挺有意思的。
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吃瓜”群众,看到了微博上一位网友骂一位知名人士不带脏字,却被这位知名人士以更高明的方式回击了,后来这位网友被“秒杀”,马上就道歉了。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很好的“瓜”,而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吃瓜”的时候不仅找到了趣味,还学到了东西,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当然还通过输出分享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
通过老师的分享,我很受启发,对“吃瓜”的正确姿势有了自己的思考,我的“吃瓜”四部曲是这样的。
1、“挑瓜”
首先是“挑瓜”,这个步骤的意义就在于,要让自己不仅吃到喜欢的“瓜”,还要对自己有营养。
比如我们去市场上买西瓜,肯定要面临着挑瓜,经常吃瓜的人就会很有经验,看一看,敲一敲,就能很快鉴别出是否是好瓜。同样的,我们在看到网络上的一些信息时,也需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看瓜”,但往往有很多“瓜”其实是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说毫无营养,吃也是浪费时间。比如某某明星恋爱了、分手了、结婚了、离婚了......这些“瓜”可以吃,但不要常吃,没营养还损耗了我们很多的时间。
所以说“挑瓜”这个步骤还是很关键的,先要明确自己需要哪些营养,再去挑相应的瓜。
比如你是一位职场领域写作人,在看到一些职场类故事和新闻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先“挑”过来。当然也不局限于此,只要你觉得对你成长有利的都可以挑过来。
比如那位分享的老师,他善于思考,一看到那个信息是关于信息源头的话题,就马上锁定了那个“瓜”。
2、“切瓜”
“瓜”挑好了,当然就要开始“切瓜”了,就是把这个信息拆解了。先总体看看主要说的是个什么事情,再去一个个看每一个细节。
比如老师分享的那个,是那位知名人士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说有一群人去爬山,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小溪,又累又热的人们。就跳进了清凉的溪水里洗脸洗手泡脚,还有人往上游走一点,双手掬水痛饮,大呼“果然是山泉水,是甜的!”。
快到山顶的时候,竟然发现一群牛在溪水边饮水。一边饮还一边撒尿。热腾腾带着泡沫的尿液顺着地势下流,汇入溪水向山下蜿蜒流淌而去......
当然首先这个故事是个有力的还击。但重点是,在个故事里,我们发现了很多细节。比如众人刚看到溪水时洗脸,再上游就开始喝了,最后发现山顶处溪流起始处竟然一群牛又喝又尿的。
这一步拆解就是“切瓜”,下一步就要开始“吃瓜”了。
3、“吃瓜”
怎么吃呢?当然是在刚才切完的基础上去吃。
比如看到溪水就开始洗脸,对溪水的清洁度很信任,再上游就开始喝了,这里已经完全信任溪流是清洁的,直到在山顶看到了牛,才明白这一路的溪流都是被污染了的。
那么联系到实际,可以理解为,大部分的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毫无分辨能力。一看到就无条件相信。很像是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养生类文章,很多人看完就完全认同,当然有部分人也会不认同,也许是ta们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如果再多看几类相关文章,都是这么说的,ta们的怀疑就会松懈,转为相信。到最后在一个权威网站却发现,之前相信的一些信息全都被否定和推翻了。
吃了这个瓜,我们吸收到的营养有几个:
第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对相信不能一上来就无条件相信。
第二,要看一些权威的东西,就像是古典老师说的那样:知识最好是一手的,再不济也要是二手、三手的,如果是四手、五手,就没有看的必要了。
吃瓜的时候就是分析细节,得出结论。
4、“分瓜”
最后一步是“分瓜”,也就是把吃过的好瓜,分享出来,教给其他人。一方面是利他,另一方面也是强化自己对这个好瓜营养的吸收。教是最好的学,教会别人才能更好地掌握。那位爱分享的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以后“吃瓜”需谨慎,不仅要吃到好瓜,更要掌握吃瓜的正确姿势。不无谓地浪费时间,还要真的学到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