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的是“帆船”,介绍的是“印加城号”。“印加城号”建造于1846年,但没过多久就在一次惨烈的海战中沉没,后于1981年打捞上岸,经过一番复杂的修整和建造,最终百分之八十五的木料都重新被替换过了。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工作,这艘船是航行海上最古老的横桅帆船。
“印加城号”是否可以算得上最古老的横桅帆船呢?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唐纳德以汽车为例来进行阐释。在这场讨论中引入了“龙骨”一词,那何为龙骨呢?我想和人骨(精神)差不多,就好像一个人不管身上的零件为何修复都不会改变他是那个人,因为底色不变,依据的模型不变,所以依旧还是那艘船。
历史悠久的物品,无论如何保存,物品总是会有损伤,所以最长久必须修复,否则它的生命力不足以支撑它成为“文物”。
《与儿童对话》关注儿童的思维,抛出一个问题,追根求源。在“知识”这一小节很有意思:播种完莴苣,学生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正的莴苣种子呢?老师说袋子上写了。学生又问那如果里面是番茄种子呢?这就相当于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头脑风暴给出了很多种说明这就是莴苣种子的方法,但都不能是唯一,因为是不是莴苣,什么是莴苣,莴苣也不过是人们给它取的一个名称而已。埃斯特提出在袋子上印上图片,显示各类不同的种子,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正确的种子。达波说:“所有的办法都太麻烦了,只要相信把东西交给你的人就好了。”学生都相信莴苣种子就是莴苣,而并不是茄子或者番茄什么的,他们坚信知识就是知识不可改变。所以追根求源和讨论人何以为人从何而来一样,生命的问题哲学的问题,总是烧脑的,虽然问题不一定有答案,但是关于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场思维的跳动,久而久之会形成思维的火花。
“时光的旅行”探寻回到过去或进到未来到底有多困难,故事是人会不会在两百年前出现,然后现在又出现现在,这相当于现在的重生论,就是人死后又投胎转世。孔子说:“我不语怪力乱神。”对于时光旅行我不置可否,但是我更相信平行世界,就是与我们这个世界平行,我们偶尔看到的鬼魂可能就是那个世界的一角。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观点,无法考证。之前网上有新闻,2000年日本女星利用DNA溯源找到自己同宗族的姐妹,这说明生命的奇迹不仅仅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唐纳德认为时光旅行是有可能的,并且举出了电话千里传音的例子,是的,时代的发展总是能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马丁认为,时光旅行只有在整个世界一起进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某一个人是不可能单独回去或者前进。
不能回到过去,那未来的人能不能来到现在呢?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变得有生命力。达波说:“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你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在历史上出现,你是隐形人。”“时光旅行可以澄清一些从前发生过的神秘事件,证明那是现在的人回到过去所做的一些事;另外一种解释则是,回到过去的人是隐形的,以前的人看不见,而且回到那个时代也无法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这和《寻秦记》有些相似,不对和现在拍的穿越剧都一样——尽管主角穿越回去自带光环,但他们还是无法改变历史轨迹,只能见证历史发展并用他的视角告诉我们历史如此这般才合常理。《寻秦记》里的项少龙穿越回去收了秦王为徒弟,一开始他不知道徒弟就是未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也无法让徒弟另取他名。他最后留在了秦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西楚霸王项羽的父亲。而《步步惊心》里的若曦虽然一开始就存在,可是刘诗诗穿越过去用了马尔泰若曦的身份,最后她没有在历史中出现,她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过去见证了历史,她永远无法改变九子夺嫡的局面,也无法成为雍正唯一的女人,只能无名无份。所以就算是时光旅行,我们也无法改变什么,个人也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粒尘埃。
很多时候孩子的视角也是大人的视角,反应的是现实的世界。“伦理”中伊恩一个六岁小孩的烦恼是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就比一个人的自私更好呢?可能这就是法不责众,大家习惯少数服从多数。三比一的比率,促使人们将好处与坏处量化,并且将其结果置于某些普遍原理之下。当然讨论后变成“如果一个人相对更有机会去做这件事,那么他就应该谦让那很少有机会去做某事的人。”“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的黄金规则可能对不讲功利性的孩子不管用。按照我现在的观点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遇到问题,把问题反馈给他们自己,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协商,找到彼此都满意的规则。
我一直都跟家长说孩子他不仅仅是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抹杀他们的思想与思考,用我们的观点去代替他们的,强行让他们服从我们的观点。当然有时候我们要认识到他们还只是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与引导。我想儿童哲学可能就是尊重孩子们的思维,去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且帮助他们将闪光点变成燃烧的火苗。当然想要去发现儿童哲学,就必须去倾听他们的谈话,引导他们去思考,在对话的过程中展露自己的思维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