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了工资,本是开心事,但我却郁闷了。
叮叮,手机提示工资短信来了。短信显示的数字比上个月少了,我微信上问了财务大姐工资明细,财务大姐说为我开通了“一日捐”,我一头雾水,一日捐?是捐给哪里呢?我自己的爱心捐去了哪里我有权利知道吧?财务大姐不情愿地告诉我钱财去向。
第二天,管财务的主任当面提点了我。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候的是一件事情。
初一上学期,班级里组织捐款,没说清楚捐款的对象和具体项目是什么?回家告知父母,妈妈没多说,第一时间给了准备好了捐款的几百块钱,让我第二天带学校去交给老师。
第二天,我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一样,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并不知道是哪一位受助人接收我的心意。下午语文课上,老师进入课堂并没有教授新的课程,而是花了十几分钟为我们解释了“爱心”的重要性,为“再一次捐款”铺垫。
“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大家是不是再捐一次?帮助别人人生才有意义。”至今为止,我还记得老师是这样说的。
大家默不作声,再次从口袋里掏出为数不多的零花钱。老师按座位顺序一个一个地问。“我再捐十元”“我加二十吧”“我身边只有十元了”……同学们乖巧地掏出自己的全部家当。
“***,你呢?你捐多少?”老师问我。
“老师,我已经捐200了,我身边没钱了,我们这些钱是捐给谁的啊?”我小心翼翼地问。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觉得你捐得已经够了是吗?”老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问了我一个问题。
“对的,我已经捐过200元了。”我坚定地回答。
不少男孩子看向我,长大后再一次遇到我的那些同学,说起这件事,有同学说:“当时真佩服你啊,我都不敢说,其实我也不想捐了。”我笑笑没说话。
那么,话又说回来,无功不受禄,我先工作、再领工资,思前想后,我觉得我的思维没毛病。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