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看了六本书,三本川端康成三本村上春树。诚实地说,很不喜欢村上春树,刚开始只是纯粹地不喜欢那个人、毕竟也是名气大的作家,抱着纠正自己偏见的目的、买了三本小说、还有就是之前在日本时买的一本类似于自传的书。看完之后、不喜欢还是不喜欢,人和人或许有类似于缘分的东西存在,会说不出具体原因地不喜欢一个人,同样也会没有理由地喜欢一个人。
看村上春树的小说,只是觉得无聊、无趣,然后顺带着很自然地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很无趣的人。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是过得挺无聊的。每天早上六点二十起床、做早餐、把自己收拾干净后吃完早餐大概七点十五,然后听新闻到七点五十五出门去上班、一直听到八点半开始干活。上班做着不喜欢的活儿、有时候被上司莫名其妙地生气,刚开始会觉得委屈,现在已经习惯了、基本能做到不反驳不解释不辩解、安静地听完,然后在三分钟之内调节好心情、继续干活。下班回来做晚餐、卸妆洗澡收拾干净后吃晚餐、看书到十点半然后睡觉。这样重复五天后就到周末了,周末基本就是把上班干活儿的时间换成看书的时间。
看的书还不够多、对于好的小说和不好的小说、好的作家不好的作家,大致有那么点感觉、但是也说不太清楚具体。 或者我所认为的好的小说只是刚好对我胃口、所用的表达形式是我喜欢的类型。川端康成先生的小说流淌着的是淡淡的愁、一种哀而不伤的主基调的情感,读先生的小说、不管是在风和云都很温柔的春日、知了和阳光都不耐烦的夏日、还是秋风骤起的傍晚、还是冬天雨打窗台玻璃的晚上,放在手里的书、自己都很平和、安静,书上一行行的文字像缓缓流动的水、在读书人的心上面流过,一个个文字渗透在心里、长出淡淡的愁,飘荡在成群结队的文字下面、飘荡在沉在文字下面的人心的上面。
现在没那么多人看纸书,讲究快速消费的社会、有很多渠道人能获取信息,比如微博、各种公众号等。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几个新闻媒体人,报社的记者、网络媒体记者等,互相加了微信后,打开朋友圈就可以看到很多各种吸引眼球标题的新闻,当然我一次也没有点开过。还有很多个人公众号、推送一些正能量爆满的故事、文章。让人觉得难过、低沉、状态不好好像很不应该。
活着挺艰难的,我最近越来越觉得。小时候难过的时候、总想着长大了自己独立了就好了;刚毕业那会儿却是得瑟了一段时间,越生活却越发现生活挺难的、作为一个人生活挺难的。有时候在知乎上看各种人的生活故事,然后也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如果从物质和精神维度来对人进行区分,就可以分为四类人:物质和精神都贫乏的人;物质充足精神缺乏的人;物质缺乏精神充足的人;物质和精神都充足的人。最理想的当然是成为物质和精神都充足的人,但是物质充足的范围就不太好界定了、相反却由人的精神层面决定。所以更没有争议的分法是:精神充足的人和精神贫乏的人,前者多平和、后者多急躁。
精神富有了也改变不了生活艰难这件事本身,能改变的只是自己面对生活的心态和生活的态度,然后按照哲学的观念来看、心态和态度基本就能决定人一生过得怎么样了。
之前有一段时间状态很不好,然后给自己定了三条规定:1除了接打电话之外、少摆弄手机;2每天吃饭的盘子、碗当天清洗干净;3多看书。都不是什么大的改变,但是这样做下来之后,确实有了变化,眼很净、心很静。
意识到生活很艰难,倒不是说人就会变得多么消极、有了不进取的理由,只是会更平静,更容易保持平常心,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会垂头丧气。而且人很多时候难免目光短浅,一眼看不透生活的安排,从最后来看,当初以为的好事最后不一定是好的,当初咬牙切齿的坏事最后也不一定是坏的。认准自己的方向、慢慢做自己要做的事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