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贾里尼克人生逆袭的故事很受触动。他的童年可谓是不幸的,出生在捷克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二战后他们全家人先是被从家里赶了出去,后来父亲又惨遭纳粹迫害而死,一家人靠母亲做点心为生,贾里尼克从十几岁开始便进工厂打工赚钱补贴家用,他在上大学之前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连现在一般好学生一半的时间都不到。也可以说,贾里尼克的翻盘是从大学时期开启的。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成就都是在“数据驱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取得的,而贾里尼克就是提出这个方法的祖师爷。他开挂的人生后半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1.小学生和中学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读书,而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个阶段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回想一下我的人生经历,直到现在,都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也不敢说自己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志向。从小,摆在面前就只有读书上学考试这一座大山,山外面的世界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也没有心思去看。悲哀。
2.中学时期多读的课程、多得的分数,在大学以后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比中学时间强很多。很多年后,我又拿出了自己本科时期的论文和研究生时期的论文做过对比,发现三岁的年龄确实没有白白增长,即便也没觉得自己研究生时期多读了几本书,成绩也平平,但是单就毕业论文这一项来看,确实是有年龄优势的。
3.学习和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在美国,很多中学时期成绩好的亚裔学生进入名校后表现明显不如那些因为兴趣而读书的美国同学,因为前者的兴趣严重不足。教育一定不要带有“强迫”的属性,教育一定是激发人的自主性,由内而外地唤醒人,而兴趣是最大的自觉自发力。
4.贾里尼克人生翻盘最最重要的一条因素是“长期坚持”,他到了78岁高龄的年纪依然去办公室上班,结果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退休以后依然保有对工作的热情这件事,一定不是被逼的,一定是他自己觉得有乐趣、有意义、有必要,所以其实“长期坚持”的底层原因还是因为兴趣和意义。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不妨在众多原则中加入一个大前提,就是激发起孩子对于某件事情强烈的意义感、好奇心或者兴趣,那会是伴随孩子们一生最最受用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