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人物形象来看待绘本          ——精读《巨人和春天》

从人物形象来看待绘本          ——精读《巨人和春天》

作者: 许多多多多 | 来源:发表于2016-04-29 22:41 被阅读0次

    听闻郝广才的巨人和春天的故事是本经典,我多少都有些失望和不以为然,因为从小看过听过太多太多关于巨人的故事,总感觉巨人是个头大无脑面目可憎的吓人家伙,比如和这篇故事极其相像的王尔德的经典童话《巨人的花园》、比如耳熟能详的《杰克和魔豆》的故事、比如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比如希腊传说和辛巴达航海记中都曾出现过的喜欢吃人的巨人、以及最近热播的电影《神战*权利之眼》的主角也是拥有超级力量的巨人等等。

    可是哪怕读完了整个故事我依旧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用一个巨人和一个绿头发的春天男孩来做主角呢?如果主角是个普通的男人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为什么故事中春天的形象是个绿头发的男孩呢?如果他的形象转变一下成为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是不是合适呢?就着这些问题,我尝试着自己找找答案。

    巨人的由来

    根据上古时代的传说,最早以巨人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东方神话中的第一位巨人。而西方文学中出现的巨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有关于泰坦巨人族的传说,所谓泰坦指的是侍泰司时神克罗诺斯的巨人神。为什么东西方文学中不约而同地都会出现巨人这样的形象呢?而且巨人和人类于外形几乎并无二致,唯一区别是他们个体更加庞大,性格更加暴力和极端。为了方便区分,我直接把巨人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神性之人。人对于特别巨大的物体或是形象有种本能的敬畏感,所以高耸的佛像,或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等等,都是以高于普通人物的巨大形象出现的。所以对于巨人,尤其是和人类相似但体型却相差数倍的巨人,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敬畏?因此出于敬仰、敬畏、恐惧等目的塑造的巨人往往都是自带威严光芒或是法力无边的。

    二是巨型的人。巨人的形象往往依托于人,又高于人,是通过对人物的巨大夸张来塑造出更加极端的形象,这样的巨人往往和人类似有着愁肠百结,和人类一样能体会到温暖寒冷寂寞孤独等。而在儿童绘本中巨人的形象往往就属于后者,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是和人类相似可以感同身受可以共情的大号的人而已。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这个绘本中,巨人的形象是如何建立的?

    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封面的提纲挈领引发读者遐想;第二步,细节的种种深入刻画表现巨人内心的纠葛;第三步,结局的鲜明对比来强化读者对于巨人的认同。

    其实绘本中最有名的巨人形象莫过于《杰克和魔豆》中那个从天而降的巨人了吧。他凶恶丑陋杀人如麻,他性格残暴凶狠可怕。所以一旦提到巨人我们首先映入脑海中的必定是类似的有些令人敬畏的可怕形象,而这个绘本的封面中当我们看到巨人用一个小小的茶杯装着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问道,这个巨人在干什么?它是不是要吃掉这个男孩?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绘本的封面,巨人的眼神飘忽不定,巨人的表情似喜非嗔,他的动作好似轻柔无力,因为他指尖那牛奶罐中的水只有如涓涓细流,只有精准的把握和极其小心谨慎才能从一个身体如此巨大的人手中倒出这么少的水。所以这个连手掌摊开都是那个男孩数倍的巨人到底会怎样对待这个孩子,这类的疑惑就深深扎根在了读者的心底。

    在之后的剧情拓展中,大体上可以从巨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发型、眼睛甚至是图片的布局背景的变幻和颜色的处理等细枝末节看出巨人的内心斗争。而在这些细节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巨人的眼镜。

    说实话带着眼镜的巨人一直让人觉得很违和,眼镜是一种书生气的象征,戴上了似乎就成为了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而带着眼镜的巨人似乎离成人之美的君子还是有些距离的。而我的关注点落在了巨人的眼镜到底是近视镜还是老花镜。其实根据巨人喜欢阅读的个性来推测,这副镜片平板,镜框椭圆的复古金边眼镜应该是一副近视镜。可能是因为平日书读得太多了,估计巨人的视力算得上很糟糕,眼镜几乎是他寸步不离的必备物品,所以书中出现了大量他阅读或是做事情时戴着眼镜的画面。可是书中有这么两页巨人居然没有戴着他的眼镜,一页是在书的中后部尤其是巨人一直犹豫纠结和自言自语时,另一页是随后而来巨人战胜自我决定成人之美,勿成人之恶后为小春天缝补着披肩的图片。在这个画面中巨人手拿披肩一针一线细细缝补,可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没有戴眼镜。一个深度近视眼怎么可能凭着手的触感和模糊的视线就能做针线活儿呢?我猜想巨人肯定是一边缝补一边内心在滴血,一边抚摸着小春天的披风,一边在无声啜泣默默流泪,所以他无法戴上眼镜,因为即便有了眼镜也无法帮助他看清针眼和破洞。这不戴眼镜不是他的疏忽,是他内心矛盾斗争的集中反映,或者是他对自己的痛恨和后悔,尽管拘禁过小春天,他的内心毕竟还是柔软善良的。

    绘本最后的图画是一个美好春暖花开的场景,对比绘本第一页萧瑟寒冷的场景,尤其觉得北风已去春意盎然。小春天依偎着巨人在花海中眺望远方的场景更让人心生莫名的感动,小春天还是那么弱小那么可爱的一个,而巨人惬意地坐在树下,他的长发被微风轻轻吹起,单单看着侧影还真有着说不出的自在。看到了这样快乐的小春天,我不觉想起林徽因的那首人尽皆知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如果巨人手中的书是这样的诗歌集,岂不也是异常应景?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焰中交舞着变幻……

    巨人从之前的潦倒落括到最后的神采风扬,我想不单单是因为春天的陪伴吧,还有他战胜自我以小我成全大众的一种明朗,这也是和儒家所坚持的“克己复礼为仁”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人物形象的创新

    在《巨人和春天》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创新呢?

    刚刚翻开《巨人和春天》和春天这个绘本我就不自觉地想起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两个的故事极其相似,都是围绕着孩子、巨人和春天的故事,但是王尔德的童话中更多了一些宗教的色彩,而巨人和春天中的大量细节支撑着巨人的个性,使这个故事更多了些脉脉温情,而下面简单分析下两个童话中的异同。

    一.巨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郝广才笔下的巨人形象更加丰满,绘本作者用了大量笔墨交代故事的背景。所以在绘本的封面就可以观察到巨人家中的布局,巨人的房子很大,而屋子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书。巨人喜欢读书,拥有大量的藏书,尽管他一个人非常的孤独,但他却算不得寂寞。在绘本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巨人在读书,没有遇到小春天之前,他用读书来打发时间,用读书来缓解寂寞,哪怕内心纠葛千千结,依旧离不开他心爱的藏书,看着他房内汗牛充栋的图书,可以这样说巨人是个见识广博内心丰富充足的男人,哪怕他曾经因为一己私欲而囚禁了春天,他的心底里依旧是柔软干净纯粹剔透无暇的。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意思是一个爱书的孩子再怎么调皮淘气都不会坏到哪里去的。因为读书不单能增加你的知识增长你的见闻,更重要的是它给你力量。正如雨果所说的,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当面对人生的考验,作出艰难选择的时候,巨人其实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他周围有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先人的经历和经验,有那么多给予勇气、鼓舞和指导的意见,所以纠结的巨人最终还是做出了让人感动的明智选择,他明白囚禁无法得到真心的对待,也明白了爱不能变成伤害,更拥有了了“乐以天下,忧以苍生”的强烈使命感和牺牲精神。

    而在这两个绘本中,巨人都曾是自私但最终都变得理性的,因为他们通过反省都明白了爱就应该放手。可能对某些人来说,爱不过是一见钟情,所以才有人问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问?可是王尔德笔下的巨人是个拥有朋友就满足了的简单形象,而郝广才想象中的巨人则拥有了更高贵的品质,即心存真爱——大仁大爱,他不再是肤浅得只看得到外表皮囊只求得身体简单粗暴的爱,而是由己及人,由小春天而想到了天下大众。

    两个巨人都为了春天作出了巨大的改变,王尔德笔下的巨人自私自利,所以没有孤单寂寞没有朋友,最后拆掉了篱笆,认清了现实,他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乐,却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第一个朋友。而郝广才笔下的故事更加一波三折,而巨人则更加克制理性,他先是离群索居以读书打发时间,在邂逅了小春天之后,他开始真正活了过来,变得生气勃勃,可是当他发现春天不能久留,要离开后,他想尽办法极力挽留,甚至不惜有违道义囚禁春天,但是他内心依旧良心不安良知未泯,最后他痛下决心,百般不舍地释放了春天。之后的巨人依旧孤独,但是他内心再无寂寞,也再无阴霾,而小春天每四年都来看望他一次时两人相聚的场景越发衬托出他的淡定和豁达。一颗经历风雨后安然的心自然比一颗平凡简单的心更加能敏感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满足和悠然,这也是郝广才笔下巨人的特质。

    其实翻看ppt读者也可以轻易地看到巨人的改变,但是在没有遇到春天之前,为何巨人会是个离群索居的大家伙呢,他的同伴家人到底在哪里?甚至我认为人都不是独立生活的个体,他这么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不幸呢?我从不认为巨人曾经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是否只是因为他体型特别巨大而被普通人视为不详呢,还是大家暗地里对他的指指点点令他痛苦呢?这背后隐藏的故事也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

    二.春天的形象有所创新

    在巨人的花园中,春天是背景是戏剧幕后简单的陈设,而在这篇童话中春天具体地意向地成为了一个法力无边的小男孩,还成为了绘本中的二号男主角。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把春天设计成一个小孩呢?

    我研究了下ppt,在其中从来都没有任何的前因后果的交代,为什么春天是个有无限法力的男孩,但是当我们看到春天是以绿头发的男孩形象出现的时候,我们却觉得习以为常相当自然,这又是为什么呢?

    1. 春天本身的个性和魅力使然

    其实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喜爱的季节,它强大到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萧瑟冷风为荡漾春情,可是在绘本中它的形象却又那么弱小那么可怜可爱。可爱到你甚至不能相信,它就只是个孩子,是个在巨人手中只有手指般大小的孩子。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春天或许就是春天,怎么形容它好呢?它可能是枝上的一片新叶,陇上的一抹清茶,云间的纷纷喜雨,林中的百转千回的莺啼……它或许根本就没有形象,是缕清风,让百炼钢变为绕指柔,是眼前一闪而过雪化后的鹅黄,让水光浮动暗影纷飞。这样的形象难道不正是一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吗?

    2. 通过春天小男孩和高大的巨人形象增强对比

    我记得曾经读过一本海妖的故事,在绘本中海神就是个可以高大威猛法力无上的女人,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被人类抓获。在类似的被人囚禁的故事中,一个是指尖上辗转反侧的小孩,另一个是占满整幢房子的声嘶力竭地咆哮的巨大女神,小春天无谓地抗争和逃跑更让人觉得心里酸楚和悲哀,而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也令人心生赞叹。

      绘本中通过无比巨大的人和一个温情脉脉的小男孩的深切对比,读者们可以感受到更大的差距和更强烈的对比。尽管他只是个孩子,但依旧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动力,哪怕他被巨人一刻不离地守望着,他依旧百折不挠地尝试着爬窗而出,因为他明白外面世界更需要他的帮助,而他一旦离开了巨人,他就非常的负责地使用魔法恢复大地的春色,也回应着巨人的期盼和等待。

    3.春天的个性如孩童一般

    春天像孩子那样单纯可爱,也像孩子那样容易满足,而且他也像孩子那样轻易忘怀不快不计前嫌,对于曾经囚禁过他的巨人他依旧毫无芥蒂亲近异常。或者他有着远高于成人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我还记得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中,《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那句,“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 画下丘陵—— / 长满淡淡的茸毛 /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 让它们相爱 / 让每一个默许 /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不由得相信,只有一个像春天那样任性的孩子才能随意挥毫画出美景。

    三.请相信,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这两个绘本中王尔德赋予的结局是化身为小男孩的上帝带着这个巨人去了自己的花园,而在《巨人与春天》中却是个美好圆满的开放式结局,从此,每隔四年,春天都会到巨人家里来休息一天。每当春天来的时候,巨人便会拥有全世界最美的花园。这不就是朋友间约定,如期而至的游戏吗?哪怕相隔万里,哪怕一时不通消息,只要到了那一日,到了那一时,只要遵守那个约定,就都会重逢。

    犹记得玉溪生的无题,首句就是,相见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而这个绘本讲的不就是一个相逢和离别的故事吗?江淹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不是这个绘本的主题,因为相逢未远,分别自然不会魂销凄黯。据说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正如林清玄所说,幸好,人生有离别。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所以离别不是苦痛,不是灾难,而是一种的新的期盼和约定,那么离别之愁岂不是分分钟就坚定成了承诺的磐石。如果儿童能够在阅读绘本中体会到离别和相守也是一种美好,那对于未来要一个人走一个人面对世界的他们来说,分别和相聚也不会太伤感太肝肠寸断了。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就是由小小的期待和淡淡的幸福组成的,在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等待的就是久别的重逢。

    总结

      巨人的故事说到这里还只是个皮毛,因为每一个人绘本阅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我只是简单地剖析下我的认识,希望能够提升自我更好地解读绘本。

    绘本是文字和图像的呈现和表达,而真正的感受、印象和体会,靠的是阅读者的理解和把握,作为绘本的解读者,我希望在一旁辅助,为孩子搭个手建座桥,引导他发现新的秘密,进入更加有趣的绘本世界;我希望孩子能张开诗意的想象和描绘,能打破条框不落窠臼重新画出一片天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人物形象来看待绘本          ——精读《巨人和春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kk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