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第三期的《论语》,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讲真的,近两个月以来,我并没有觉得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什么改变,可我会就这样放弃学习它吗?然而,并不会,好歹我也是看过不少成长方面的书籍,知道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立马就会见效的事情,所以我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学完两轮的《论语》再看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效果。
把一部《论语》学完,是需要四期,也就是四个月,学两轮,就需要8个月的时间。第一轮,我的打算是做笔记,截止现在,第二期还没结束,我差不多已经有了两本笔记了。等到第二轮的时候,把每天学习的句子背一背,多理解,思考可以用在自己生活的哪些方面。
我有足够地耐心等待《论语》给我带来收获。
一分耕耘,并不是没有一分收获,只是这收获并不是在耕耘之后马上就能看到的。当我们积累不够,我们不断耕耘,也只能见着微乎其微的收获,而一旦突破了临界点,收获就如破土而出的竹子,一飞冲天。
正如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里举的一个“水沸腾”的例子。我们要把水加热到100℃,即使差1℃,也得不到真正的开水。如果我们把沸腾的状态描述为1,则99℃的水温也只能约等于0。
其实水温达到100℃,是击穿阈值的“阈值临界点”,击穿了就是1,没有击穿就是0。
所以我们在学习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没有突破该东西的阈值,没有突破成本线,我们就感受不到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竹子定律。竹子在四年的时间里,仅仅长了3厘米。等到第五年的时候,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在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那四年的时间里,竹子将根茎深深地扎入泥土中,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们别着急,总有一天会厚积而薄发。
正如笑来老师在书中提到的那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所以,我们面对学习,要多思考,多复盘,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于心,用于实际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