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破站『中国体制演义』第二期文字版

小破站『中国体制演义』第二期文字版

作者: 汇揽历史观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18:32 被阅读0次

丞相长史是丞相府二把手。

西汉文帝始置,员二人,或增为三人,秩千石。丞相府幕僚之长,协助丞相署理相府诸曹,监领府事,并可出席朝议,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奉诏干预地方事务。汉哀帝至东汉改名大司徒长史,司徒长史等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丞相权位极重,绝非寻常人臣之职,丞相府幕僚地位亦重,其长史多分置左、右,丞相出征,置行军长史掌军旅行伍,另外还有留府长史(居府长史)掌留守,维持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位皆尊崇。甚至有以尚书令、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兼任。这些官职可都是尚书台的官员,在东汉众所周知尚书台成为决策核心,而丞相长史就是尚书台一步一步侵蚀相权的入口。

在这里我们简单一提尚书台

尚书台是由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尚书发展而来的。秦、西汉前期,尚书只是皇帝与丞相列卿间上传下达的宫廷侍从。 汉武帝忌恨丞相权重,开始利用若干名尚书(宦官任尚书时即称中书),或给少数亲信大臣领尚书事等加官,让他们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机务。成帝后,又正式设置三公(司徒、司空、司马),废止了丞相负责制。丞相之名也易为司徒。尽管如此,迄西汉末,尚书仅是以“中朝官”的形态倚仗皇权挟制丞相及三公,尚未完全取代丞相的行政中枢地位。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惩于王莽篡位,进一步削夺三公之权。此时的尚书,才成为继丞相府后的新的朝廷行政中枢。

尚书台之称,始于汉灵帝时期。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又有仆射一员,尚书六员,合为“八座”。下设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常侍曹等六曹办事机构。起初,尚书台长官秩位仅千石,但能够“出纳王命,政赋四海”,统辖朝廷主要政务。诸如选举任用,考课官吏,刑狱诛赏,监督公卿等,渐次成为尚书台的合法权力。 尚书台可以直接对公卿下达政令。长官尚书令也能享受行路专道和朝会专席等殊遇。尚书台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新的朝廷行政中枢,东汉尚书台与西汉丞相府有一定差异。第一,尚书台设于宫内中朝,而不在外朝。第二,虽有所属机构和办事僚佐,但长官属员均由皇帝选定,对皇帝的私人隶属性较强。第三,重在总揽机务,所兼行政节制机能尚不十分显著。第四,实行尚书“八座”群体负责制,“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 由此,开启群体宰相辅政的先河。

丞相长史有两个副贰,为丞相史和丞相少史。

丞相史,秩四百石,初佐丞相掌监察地方。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监察州部后,协助丞相处理具体事务,无定员,位在司直、长史之下。,共20人,

丞相少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也是秩四百石,丞相属官。共80人

再看司直。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丞相司直,简称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也就是一个监察官员。东汉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录各个州郡的上奏。建武十一年(后35)废置。献帝建安八年(203)复置,不属司徒,掌督京师百官,不领诸州。九年,诏司直比司隶校尉,坐同席。汉末曹操为司空,置司空司直,职权同丞相司直。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会因为司直秩两千,长史秩千就把司直放在长史之上,这样用工资来评价职称的行为多多少少有点肤浅,我们一定要注意官僚体制的层级问题,官大一级压死人不少用俸禄、工资来压死你的,而是掌握的权力,靠近的政治资源来压死你的。司直只是履行监察职能,向丞相反映府内的政治生态。而长史是府内诸曹掾史的长官,有诸项大权,甚至前面提到可以参与朝议,直接参与中央最高决策活动,因此尽管俸禄少一点,但是权力和地位绝对是仅次于丞相。

司直之下为征事,秩六百,我为什么写了一个“戴罪之身”呢?因为他是专门用来安置那些原本在两千石以上,犯了错误,降级处理待用的官员。两千石大概什么地位呢?大概就和长史和司直差不多,但因为犯了错误,地位相对降低。

征事之下就来到了掾。终于到了我昨天发番外里提到的问题。

掾,是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汉朝三公府及其它重要官府皆置掾史、属,来分曹治事。掾为曹长,史、属为副贰。故掾史多冠以曹名,如户曹掾、户曹史等。掾史为有职吏,其下还有从掾位,从史位、待事掾、待事史等散吏。所谓的曹约等于今天的一个国家部委,专门将某个领域的全国庶务汇总,呈报给丞相。

在一个曹中,通常而言,掾是最高长官,掾为长而史、属次之,其中史与属并没有严格等级区分,是平级的掾副贰。

然后我们来看各个曹的职能。

丞相府设置初,只有西曹,后曹操将太尉东曹与西曹合并为丞相东曹与丞相西曹。

主要是掌管官员的陟罚臧否。职官主要有:

(1)东、西曹令史

东汉三国魏蜀晋朝置,西曹低级官吏,位低于属,掌文书。

(2)东、西曹议令史

东汉末年三国曹操丞相府置,西曹属吏,卢毓曾任此职。

(3)东、西曹属

东汉、三国魏、晋朝,置,西曹次官,阙掾则为西曹长官。

(4)东汉、三国魏、晋朝诸公、位从公府僚属,为西曹长官,掌府吏署用事。

奏曹:西汉丞相府所属职事机构。东汉三公府亦置,主奏议事,以掾主之,秩比三百石。郡县所置,掾秩百石。三国魏、吴沿置。

议曹:也称谋曹,主参议。汉朝郡县州府置。三国魏公府列曹亦置。晋朝州郡沿置。南朝宋齐梁陈州皆置。议曹长官为从事史(从事)。郡亦或置,以掾诸之。

议曹从事:

官名,即议曹从事史。东汉为刺史(州牧)属吏。东汉末,刘备为益州牧,以杜琼为议曹从事,职参谋议。

议曹祭酒

官名。汉朝郡府属吏。不领具体职司,参与谋议,属散吏,地位较尊。

下面我们主要说一下集曹,这是掌握财政命脉的重要部门

集曹主管郡国上计,以掾主之。郡亦置。下面来看看他的职官。由于这个部门直接连接中央和地方,我们就把中央和地方的有关官职介绍一下。

首先是计吏(同上计吏)和计掾(同上计掾)(同上计掾史)

他们是地方政府派赴中央呈递计簿的官员。

其职掌并非仅司上计之责,且到中央后,要代表地方参加朝会庆典和参加考课的都试大会,或有皇帝面询政事,同时上承诏勒,下达守相,其地位十分重要。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都试大会”,一个是“上计”。

什么叫都试大会呢?大会就是说一群人开大会的意思,我们重点放在都试上。都试一年一次,各地方的上计吏必须在规定时期内赶赴京师,接受中央政府的考核,否则会有“对抗组织审查”的意味,情节极其严重。

我们还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秋射”,秋射不是说秋天去射箭。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学界一直把秋射和都试混为一谈。秋射这个词第一次被发现是在考古发掘出来的居延汉简里,秋射不见于史册,所以人们认为“秋射”或许是传世文献里“都试”的一种特殊形式。但经过近年来学者的考证,发现都试重选拔,秋射重测试,并且根据简牍材料,在秦以及汉初还有“春试”,所以都试和秋射并不相同,并且都试更加重要,而春、秋射更像一种例行检查。

什么“上计”?

上计就是战国,秦汉时期,地方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

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国君据此进行奖惩,亦是考课官员的重要制度。

汉朝其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再有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员政绩。

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归司徒总核,实际上是由尚书台主持。每年年终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

然后是计相

计相位在中央,是主管上计、计籍的官员。西汉初年,萧何为相国,以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任为计相,居相府主郡国上计事。

最后是一个黄阁主簿,这个官职主要是搞文秘工作,记事官员,各个部门都有主簿放在最后统一说明。

好了,《中国体制演义》第二期结束了,我们二月四号见。

相关文章

  • 小破站

    小破站就是B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看的,但现在我发觉我爱上这个地方。 在小破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乡下人进城的惶恐...

  • 想让小破站考试题目难一点

    发发牢骚而已。 不希望小破站太火,人总是有点私信的。因为怕到时候什么人都到小破站来了,到时候小破站又下架整改。 怎...

  • 在B站,你发现了啥

    B站,又称小破站,但并不如其名,小破站只是网友们给它起的爱称,据相关视频,大部分人耗费在B站的时间平均每天3-...

  • 再观《霸王别姬》

    重看《霸王别姬》,少了很多片段,大学时期在小破站看了很多片子,后来小破站洗牌,全下线了,现在再上传,都是...

  • 晚会不好看

    跨年晚会看的小破站的,元宵晚会也先看的小破站的,创意好,内涵多。 然而央视的今天看了20分钟已经是我的极限了,主持...

  • 小破站要难生存了

    我是一个小破站的深度爱好者,每天上班下班唯一的乐趣和爱好就是看小破站的搬运的国外电影,国外综艺和up剪辑的cut,...

  • 今年最重要的收获

    当然就是我在小破站“打工”的这几个月啦!我是今年八月初加入小破站的笔记交流群的,那会是收到官方的私信,然后我图个新...

  • 小白的床战日常【19】

    点我查看我的小破站视频(*^▽^*)(求路过的点个赞o(╥﹏╥)o))

  • B站不是那个“小破站”了。

    把喜欢二次元的漫迷聚集起来,一起吐槽一起嗨。2009年6月26日,哔哩哔哩网站正式诞生。 2019年的最后一天,B...

  • 最近喜欢上了小破站

    在周末休息时,在家里看看电影,是我的一个习惯性爱好.之前我一直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这三大视频网站看视频,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破站『中国体制演义』第二期文字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nw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