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读心术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能否捕捉到孩子的非语言信号(Non-verbal Signals)——声音、表情、动作,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总有办法通过这些“密码”和世界、环境和身边的人达成沟通。
对于对于小宝宝来说,信号包括了眨巴眼睛、拱起背部、翻身挪动,抗议大哭;
对于大宝宝来说,即便他们已经掌握了语言能力,他们依然可以抿进嘴唇,一言不发,烦躁不安,比如Joshua昨天“起床气”的时候依然会有这些表现,这些都是孩子的非语言信号。
我们所有的安全感和养育的地基,也在于我们能否读懂孩子,我当年一直没有人教我的这套“读心术”,我一定要告诉每一个刚成为父母的大家。
想要掌握好这套“读心术”,需要我们学习如何蹲下来和孩子同一个高度,面对面,眼睛望着眼睛地观察孩子。
只有愿意蹲下来观察,我们才有可能会注意到两种非语言信号的特征:一个是互动信号(Engagement Cues),另一个是退出信号(Disengagement Cues)。
“互动信号”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邀请,即便还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样有可能会用自己简单的肢体动作,告诉我们,这个时机是他很舒服的状态,他期待并欢迎我们和他说话、拥抱、玩耍。
“退出信号”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婉拒,这种信号也会发生在孩子被过度刺激,或者过度精力透支的情况下。比如,当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是拼命转头、皱眉、大哭、挣扎、惊愕或者呆滞,这个时候,便是孩子强烈而敏感的退出信号了。
识别这些信号,更多的是基于我们身为父母的本能和直觉,需要我们专心地、真心地接收到孩子给到我们的沟通信号。
留意发生信号。
比如,和饥饿相关的信号,一定只会发生在孩子想要吃东西,或者吃东西之前。
我统计过我家等等还小的时候,可能的行为表现有哭泣、躁动不安,双手摩擦下巴,张合嘴唇看着我,甚至有时候还有可能会对我做一下鬼脸,双臂弯曲求“抱抱”,这些孩子发出的信息都可以帮助我判断,孩子是肚子饿了,想吃东西了。
而当孩子吃饱之后,即便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他们也会出现身体放软,双臂伸展在两侧的姿态,也会推开我寻求其他的好玩的事情,这些信息,在最早期的时候,可以帮助我判断他们已经吃饱了。
留意发生时机。
其实孩子在使用非语言信号的时候,互动和退出的信号是交织着出现的,前几分钟宝宝可能还用很多活泼、开心的微笑和动作,希望我们可以和他一起玩。
但是很快他就变得疲劳,这个时候,他会把头转向一边,或者揉眼睛,身体动作也慢慢停了下来。当我们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暗示我们他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只有留意到孩子互动和退出的时机,我们才能发现原来在亲子互动中,主导的始终是孩子,孩子发出的信号指导着我们的行为,所以不是我们带孩子玩,而是孩子带着我们玩。
留意发生程度。
孩子的所有情绪状态都有临界值,在观察这套“摩斯密码”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孩子一早就告诉了我如何预防情绪到达临界值。
比如,在和孩子们互动的时候,他们揉眼睛和把头转向别处的时候,这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我,他们疲劳了;但如果我们没有接收到这个信号,那么孩子就可能会提出强烈的抗议,比如转身离开或者发脾气哭闹,这些都是孩子情绪的递进性表达。
发现这点对我来说特别有帮助,比如在孩子“可怕两岁(Terrible two)”来临的时候,我们最措手不及的就是把握不准孩子为什么突然“爆炸”了,如果一开始有这份意识,我们就更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那份“梯度的过渡”,及时作出相应的反馈。
正如这张图所示范的,孩子的最初的饥饿信号从最初的活动状态,开始张开嘴巴,并摇头寻找,如果没有得到响应的话,孩子会继续伸展四肢,让自己的活动范围更大,甚至也会出现吃手的表现,如果仍然没有得到响应,孩子便有开始哭泣,频繁摇动身体,脸色也泛红。
自己捕捉到的信号,才是最真实可感的,才不会因周围的人随口一句话而忐忑不安,因为最真实的反馈只有孩子才能给我们,因为它只存在于我们的互动关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