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信推送视频,内容是张德芬的勇敢做自己训练营。看到这个标题,乍一看感觉挺酷,但是转念一想,一个有趣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们常说做自己,那么,我们要做哪个自己呢?
孩童时,做自己是一直能够玩下去。
金榜题名时,是踌躇满志,畅想指点江山的自己。
失业时,是又颓又丧的自己。
为人父母时,是负重前行,渴望为家人提供幸福生活的自己。
十岁时候的自己,二十岁时候的自己,都是自己。但是从理论来说,下一刻的自己,永远和过去的自己有所不同。因此自己没有一个标准值,固定态。那么,我们要做哪个时刻、哪个状态的自己?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的我,能偷懒就偷懒,想吃啥吃啥。超我就是道德化的自我,简单说就是理想化、模范化的我。
现在做自己更不好选择了,因为不仅不知道做哪个时刻、哪个状态的自己,更不知道做哪个人格维度的自己。
那么平时总说做自己,真的就无解了吗?
在我看来,想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的问题,自己也就是自我,到底来自哪里?
因为我们就活在自我中,所以我们从来不会单独去思考它的存在,更不会去思考它的来源。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有大脑,就有自我嘛。
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出生时的大脑几乎相当于一个没有装任何软件的电脑,啥也干不了。印度有狼孩,德国有狗孩,就是因为特殊原因,这些孩子自幼就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等到人类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和动物无异,更不会普通人的语言、思维和行动能力。
所以,说到这里,是不是能够多少明白一点,自我是后天形成的。是外在的所有影响,以及我们和外在无数次互动反馈内化的综合结果。这个外在包括我们父母的养育方式、我们所处的文化、我们身边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接触过的所有人和物、以及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等等。
当我们来到这个地球,外在对我们的塑造就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而我们说的自我,往往说的就是这个塑造结果,但是它和我们融为一体,所以我们会把它认为是自己的大脑,或者认为人自然长大,自我就天然是这个样子。
一个人出生在美国,和出生在中国会有明显不同的自我,中国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但是美国从不顾及吃相的问题,因为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利益。中国说现在可以忍辱负重,追求长远和最终的胜利,但是俄罗斯说我就喜欢以牙还牙现世报。这就是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自我。
北方人整体粗狂,江南人相对婉约,这是地域和气候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自我。
所以,自我它从来没有本来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断被塑造的结果,就如同计算机,你装了不同的软件,它就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和面貌。
那么,在回到开始的问题,勇敢做自己,到底有没有路径呢?
在我看来,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明白自我是一个动态的,是不断被外在塑造,是自己不断和外在互动反馈内化的一个结果。
2、我们所谓的做自己,实际上是过去的自己、当下的自己,或者我以为的自己。但是我们知道,文化有精华必有糟粕、生活方式有健康也有陋习、原生家庭给过你幸福,也会留下问题。所以做自己,既有可能是向着悬崖狂奔,也有可能是走上康庄大道。我们既然说要做自己,实际上是想走上康庄大道,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认识自己。
所以没有明确的认识自己之前,所谓的做自己,只是依赖着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模式中重复的生活着。这其实是和我们的发心南辕北辙。
3、认识自己,认识什么呢?认识自己,就是要知道如何形成了现在的我,我的痛苦来自哪里,我的幸福又来自哪里?为什么别人风轻云淡的小事,自己却一点就炸。我们有哪些自我保护的策略,又有哪些自我围困之城。
4、当我们对自己的痛苦、心理、行为、思想等等有了认识之后,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潜意识探索,一切的答案都在潜意识中,那里有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和真正想做的自己。
5、最后,做自己,其实就是找到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人总是擅长从自我角度出发看世界和思考问题,所以你脑海中没有的,你就会固守你已有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体验、看纪录片等等,去看看别人的生活方式。只有当你见识过、体验过,你才更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否则也许只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轮回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而已。
所以,张德芬空间CEO卢熠翎说过,我们之所以不敢做自己,原因通常只有一个:
“你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自己,而只是依赖着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模式中重复的生活着。”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能否发现两点,想要真正做自己,一要认识自己,二要有新的体验和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