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269978/5b559f02fc4fa973.jpg)
今天依然在读书,但是,这次不想在简书里把书里的文字读出来。看到哪想到哪写到哪,因为感觉太仓促,快很多时候带来的是忽视是错过。当然,1000个读者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只是写自己所感所想所思。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读一本书,会被一些东西打动。这次依然是《一问一世界》第二章:你不想赢吗?
我觉得这个标题很有意思,这是源自杨澜问韦尔奇先生:“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高尔夫桥牌凡是我做的我都要赢”,他坚定的回答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的反问杨澜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
在动物界中想赢是常态,但是动物们并不贪婪,大自然没有被浪费,比如猎豹吃饱的时候,即使羚羊从从眼前走过,也不会发起进攻,鬣狗咬碎了最后一块骨头,还有甲虫热心的分解掉它们的排泄物。但是人有时候比任何一种其他动物都要贪婪,而且浪费惊人。
我仔细想了想这个标题,自己想要赢的时候很少,但是自己想要做的很好不想被落下的时候很多,尤其是当别人做得很好的时候,自己内心涌现一种声音: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很多人的赢是因为觉得自己可以做好去超越别人,我的赢更多反而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想要做好。每次这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在原生家庭关于被否定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只要意识到做的不好,内心暗暗较劲:我不信。或者是当真的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时,接过老爸的鞭子去抽自己,责罚自己。所以感觉很多事情其实都会回到自己的成长环境,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一块。尤其是在雅心学过心理学之后,会更关注这个。
所以我看到书里描述的杨澜,她传递的形象一样,正面,温暖,积极,坚韧,但是又充满了人性的真善美和温度。她采访过这么多成功人士,现在关注更多的是人性。就像她采访的稻盛和夫,我知道这个人的时候,其实还是通过工作是一种修行的这篇文章了解到的。很多人都很爱励志故事,尤其是名人励志故事。我们在稻盛和夫的故事里面知道,当企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别人都在抱怨的时候,他在专心研制新产品,他是日本经营4圣之一。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他也曾在经历社会不公的时候,萌发了加入黑社会的念头,不一定知道他也曾晚上在宿舍附近的河边唱起故乡,想到父母弟妹都在家乡努力工作,就重新鼓起勇气。1997年他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到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这段经历中让他最难忘的是脚踏草鞋,沿街托钵化缘的经历,他初次化缘的那天脚被磨破了,流着血,让他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寺院的时候,一位正在公园扫地的大婶走进他,让他的钵里放进了100日元然后说:师傅一定很累了吧,路上买个面包吃吧。稻盛和夫顿时感到全身像被电击了一样,一种无上的幸福感把他包围,泪水难以自禁。他经手的资金和这一碗,但这100日元所蕴含的上,把他带上了人生的巅峰。
所以我觉得如果人生当中只是为了赢,其实人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经历过失意,都有过独自一人需要经历坎坷挫折。有时候,别人给予的善会让我们心里生发出力量,会唤醒我们内在美好的东西。
但有时候赢,其实也可以很温暖。
对商人而言,没有快乐的生意做不好,可没有生意支撑的快乐也走不远。人类对财富的观念中真是充满纠结,商场上比的是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但是不论你赚了多少钱,你只能是财富暂时的保管者,企业家最后在乎的还是精神遗产,想明白了这件事,19世纪美国的工业巨富卡内基与洛克菲勒先后决定捐出大部分财产成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但仅仅捐钱还不够,他同时认为钱应该捐给那些意愿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人,所以教育就自然成为他的首选,他在《财富的福音》一文中声明,那种以慈善的名义随意捐钱的人比才守财奴还要可恶,因为这可能制造新的乞丐。
盖茨和巴菲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创业的巨大成功,也不仅体现在捐赠的巨额数字,而更是一种示范: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当问到巴菲特是否在乎后人只记得盖茨基金会,而可能忘记他的名字,他笑着说:我根本不在乎人们是否记得一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有一个生活在非洲的孩子不必因为感染疟疾而夭折就已经足够了。在盖茨和巴菲特之间,他们两人除了惺惺相惜,也有一点善意的竞争,看谁更聪明,盖茨说他认为巴菲特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他的日程极不饱和,而巴菲特立马就从裤兜里掏出日程本炫耀似的一翻,果真字迹寥寥,言下之意:孩子们,别整天把自己搞得很忙,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你们还得学着点。
一来我看到我看到有些人成功是必然的,他们的心性,智慧,聪明的头脑,决定了他们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经历和承受一般人无无法经历和承受的。我想真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个精神贵族,如同老师所说。但是这需要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还不简单吗,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觉得还真是不简单。每个人都好像是一本书,有的人看的只是表面的文字,表面的互动,表面的言行,一切都还在表面上停留,这本书其实我们还未读懂,只是以为我们看懂了。实际上人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如果不是有足够的认识和看到,我们没有可能拥有。就好像巴菲特这样的捐赠行为,这是一个动作,不要说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也不会那样去想。但是少部分人就能想的通透,所以当他的儿子彼得,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他表示的是理解,因为他觉得他们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做的都是他们热爱的事,都是在做自己。做自己的前提,就是认识自己。活的通透的人不多。
了解自己就像解谜的过程。
网友评论